第四十七集瑞王之忧(2 / 2)

刘氏道:“盗匪横行,自然是过来缉盗的。“</p>

朱常浩又问:“他有兵吗?“</p>

刘氏道:“通判自然是无兵的,不过听说他带来二百护卫。“</p>

朱常浩笑道:</p>

“哈哈二百护卫又济得什么事。</p>

不过此事倒也蹊跷,弄个通判过来,这也不合常例啊。</p>

哎呀算了,朝廷的事自有朝廷做主,咱也不去管他。“</p>

他在房中来回踱着步,走了两圈,停在长案前面,抬手拿起一支毛笔,在砚台里蘸饱了墨,抬头闭眼,凝神静气,然后手腕一沉,运笔如飞,不见丝毫停顿,两行墨迹淋漓的大字跃然纸上。</p>

写完后朱常浩扔下毛笔,在桌案前负手而立,端详着自己的作品,有些许的自得。</p>

他自幼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如今几十年过去,对于行草已经很有心得,自认为达到了平和自然,委婉含蓄的境界。</p>

他没回头就问:“你看如何?“</p>

刘氏走过来看,原来是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句:</p>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p>

刘氏撇嘴道:“王爷的字自是好的,只是这诗不好。“</p>

朱常浩笑道:“怎么不好?本王倒是感觉这一句的意境很妙。“</p>

刘氏拿过朱常浩刚刚扔下的毛笔,重新蘸了墨,低头写道:</p>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 又一村。</p>

字体娟秀灵动,竟也不输朱常浩。</p>

朱常浩仰头大笑道:</p>

“哈哈王妃教训的是,是我消沉了。</p>

你这字写得好,笔力又有精进。“</p>

又道:“你是说,本王若想移藩江南,还是可能的?“</p>

刘氏道:</p>

“这种事,王爷直接上书朝廷,那自然是绝无可能。</p>

不过若是去后宫走走门路,想想办法,那就保不准了。“</p>

朱常浩慢慢地搓着手,又来回走起来:</p>

“这事你去想办法,不要怕花银子。</p>

哪天流贼破了城,剩下银子再多又有何用。“</p>

他又问:“王府现在有多少存银?十万八万两总是有的吧?“</p>

刘氏笑道:</p>

“咱们王府虽不富裕,几十万两银子还是有的。</p>

这十来年在汉中攒下的,加上以前王府的家底,</p>

统共总有四五十万两的样子。“</p>

朱常浩吃惊道:“咱有这么多钱?“</p>

刘氏笑道:</p>

“王爷你一天天粗粮淡饭,吃斋念佛, 又能花几个钱?</p>

你一不听曲,二不纳姬妾,这钱不就剩下了嘛。“</p>

说到这里,刘氏眼中闪过一道凄色,旋即她转换话题道:</p>

“这点银子算什么?福王府里,怕是有几百万两不止。“</p>

朱常浩冷笑道:“只怕他的日子,如今也没那么好过了。“</p>

他们说的福王,就是朱常浩的三哥朱常洵。</p>

他们都是万历皇帝的儿子,朱常浩排行老五。</p>

朱常浩对于万历,对于老三朱常洵的怨气很大,由来已久。</p>

朝廷赏赐的各种厚此薄彼太过明显,比如他到汉中就藩,得到的田地就不足三十万亩。</p>

而朱常洵就藩洛阳,万历就赏赐他四万顷田地,也就是四百万亩。以至于河南腾挪不出这么多土地,只好从山东和湖广两省另外划拨了一部分,才算补足。</p>

刘氏道:</p>

“是啊,河南流寇不比咱们陕西少,</p>

福王现在的日子想必也是要一日三惊的。“</p>

朱常浩叹气道:</p>

“唉,这都是命数。</p>

若是当初父皇能把我指到江南,</p>

哪怕只是一座县城,也不会有今日之烦恼啊。“</p>

刘氏附和道:</p>

“江南的日子自是好过些。</p>

其余不管是湖广还是四川,都不得安宁,</p>

更不要提咱们陕西,山西,河南这些地方了。</p>

鞑子一再叩边,我看京师也不是什么安全的地方。“</p>

朱常浩站起身,道:</p>

“既是如此,那你就去想想办法。</p>

办成了固然好,办不成,那也是天意。“</p>

又叹气道:</p>

“唉,谁知道再过几年,江南是否还是太平地方呢?“</p>

说完他大袖一甩,飘然而去,只剩下刘氏在房中独自发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