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辽东为啥会出现“仁宣收边”?说白了不就是因为全球气温降低,在大明初年能够种地的吉林一带都成了难以耕种的地区吗?</p>
没有农民作为基础,辽河套成为游牧生产区,自然被善于游牧的蒙古鞑靼所控制,大明势力都被驱逐。</p>
玉米和马铃薯的推广可以直接扩张农耕区的面积,这才是真正解决劳动问题的关键。</p>
可这第一步却是不好做。</p>
小农贫农往往不读书识字,对于外界消息了解也不多,便是有新作物他们也要很久时间后才能接触到。</p>
王文龙思索着需要找到一个可以让普通百姓都知道玉米和马铃薯的途径才行。</p>
一时半会儿他还没想出办法。</p>
祖天定对于农耕之事也只是略略上心,他更关心的是宁远城的安定,问王文龙道:</p>
“先生来宁远赈灾,不知带了多少粮食?”</p>
王文龙回答:“现在定下的大约二万石。”</p>
“二万石!”祖天定愣了一下,不可置信的询问王文龙:“福建的一石和咱们辽东没什么区别吧?”</p>
王文龙笑道:“区别不大。”</p>
祖天定张大了嘴巴。</p>
辽东的粮价因为旱灾已经飞涨,如今一石粮食轻而易举能卖到二两银子,这还是平价售粮,到下面的郊县地方粮价更高。</p>
即使以平价粮的价格,二万石粮食也足足值四万两银子。</p>
这可是好大一笔钱。</p>
妈耶,这位建阳先生好有钱啊……</p>
听说王文龙带来的都是大米之后,祖天定诚心实意的竖了个大拇指。</p>
“捐粮救灾我也见过,但如建阳公这般雪中送炭的,我是头一次见到。我祖天定佩服。建阳公在宁远有何需要,只要说一声,祖家全力帮助。”</p>
王文龙笑道:“我倒真有事相求。”</p>
“先生请讲。”</p>
王文龙说:“可否让贵家庄子里,将在辽东一带种植玉米和马铃薯的注意事项与经验整理出来。”</p>
这还是为了在辽东推广玉米和马铃薯做准备。</p>
这年代的马铃薯和玉米抗性和王文龙前世的作物不能相提并论。</p>
在福建地区种植这两种作物,哪怕作物性状差些,影响也不算大,可以直接套用前世的农技。</p>
但在辽东,王文龙可不敢这么做,这里的气候条件太严苛,搭配上性能较弱的作物,如果没有实地种植过马铃薯和玉米的人指导,很可能会让小农绝收。</p>
小农承担风险的能力弱,只要绝收个一两次,他们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再种玉米和马铃薯了个。</p>
祖天定点头道:“这有何难,我马上叫人去做!”</p>
(本章完)</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