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5章品《维摩诘经》(23)(1 / 2)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3065 字 6个月前

你们都是信佛的,但是严格来说,诸位都不够资格。要随时恭敬自己、恭敬别人啊!</p>

乐于研究、听经、听说法。你说佛已经不在了,那我听谁说法呢?</p>

我们这里有五六部大藏经呢!你们要看啊!我书房案头上也堆着好几本大藏经,我每天有问题就抽出来看,随时研究。</p>

你们没有我这样用功吧!可见你们不乐于听法。</p>

你说读书、看经没时间,好苦,那就不乐了。读书求学问是乐趣,谈何容易!</p>

最近好多人劝我,你不能这样搞啊!算算一个礼拜有十几堂课,老命不能这样拼啦!完了以后你还要看书、做事,每天能睡上几个钟头呢?怎么得了!</p>

我说,放心吧!我的业报还没完,死不了的。我看东西处理事情是享受,你不要担心了,去睡吧!你要做到研究学问、研究佛法是一种快乐,那么你算是得其中三昧了。</p>

你们看书读经记不住,看不懂,好苦啊!我看大家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p>

有朋自远方来,如果家里没钱买菜招待,不亦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这样我宁可作小人。</p>

大家要反省,这就是戒律,你们供养众生做到了吗?你处在团体中,满脸的怨气,满口的怨言,一肚子的怨恨,这就没有守乐供养众的戒律。据我所知,有一位同道中人答应为人家讲《庄子》,讲了之后大家颇有怨言,认为他好高骛远,好为人师。</p>

你们没弄懂《庄子》,人家帮你们弄懂,是好事,是法供养,你们竟然这么小器。</p>

这个就要骂你们!这是犯了没有乐供养众。</p>

假如别人也有过错的话,应该劝导,或者观过而知非,自己反省不要犯这个过错。</p>

因为别人犯过,就吱吱喳喳的,这是犯了口业。</p>

因为讲了供养众,触动我对这件事的感想,才告诉你们。</p>

你们犯的是普通人的心理,不是学佛人的心理。</p>

自古文人相轻,千古以来文人都看不起别人。</p>

老话说,文章是自己的好,太太是别人的好,这是中国人的通病。</p>

人的心理都如此,你看佛教界里也是,批评这个法师那个居士不对,甚至骂人。</p>

佛教怎么会兴起来?都不团结。</p>

所以你们问我,某某人这么讲的,对不对?我从不回答。你不提人名,说有件事这么说对不对,我或许会答复你。</p>

文人千古相轻,我说,宗教是千古相仇。</p>

不管信的什么教,信教的人彼此是仇人啊!比文人还厉害。</p>

越是信教的,那个恨人的心理越比普通人重。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结果宗教团体的人我是非特别多,我听了就烦。</p>

那么江湖呢?江湖是千古相隔。</p>

文人千古相轻,宗教千古相仇,江湖千古相嫉,这几句把世故人情都说完了。</p>

你们在这里号称修行,是不是真修行?考考自己。</p>

一个学者的胸襟气派一定要大,能够包罗万象,对的就对,不对就不对,这种小事有什么了不起。</p>

话说回来,听了这些闲言闲语心中烦恼,也太没有程度了。</p>

叫你们读的《昔时贤文》,其中有一句我七八岁时就背了:“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p>

哪个人背后没有人批评啊?两个人碰到了,不讲别人的事,讲什么啊?这就是人。老夫妻俩在房中讲媳妇怎样、儿子怎样,也是在讲人。</p>

所以把人世间这些东西看通了,听了那些话都是狗屁不如,这样你就胸襟大了。我们这里都标榜是学佛的人,有没有利益众生的思想呢?理论上有。</p>

我也是人,知道大家做了好事会想,啊!今天我行了菩萨道,帮忙了人。</p>

告诉你,越是书读得多、佛法听得多、佛学了解深的人,计较心就越大,简直没办法收拾。</p>

中外都一样,知识越多的人,比愚夫愚妇更坏,因为有了知识,计较心也大,就容易意见相争,认为只有我的才对。</p>

没有知识的帮忙,人对于是非善恶的分辨就很平淡。</p>

所以有时候不用菩萨的智慧和眼光,多了知识学问反而堕落得越快。这是讲乐饶益众生之难,也是戒行。</p>

“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乐于恭敬供养师长,这很难。</p>

中国的孔孟之道讲,但是社会对做得是不够的。</p>

现在还有些中原的读书人,想保留过去的文化,要求别人尊师重道,真是笑话。原因在哪里?教育制度变成了学堂制度了,不是从个人来师承学习,而像去到集市的商业行为,老师上课是贩卖知识,学生念书是选购进货知识。</p>

有两点要注意,第一点,尊师重道的真正精神,在于尊重知识学问本身。</p>

所以佛学里对于传法的老师视为法身父母,给人慧命,智慧的寿命。肉身父母给的肉体,寿命只有几十年,慧命可是永远的不生不灭。</p>

例如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都是他的学生,他早已成佛了。</p>

因为学生要到这个世界来成佛,就来帮忙,应化成为释迦牟尼佛面前的菩萨,这都是法身父母的道理。</p>

所以乐敬养师是尊重法,也尊重知识。</p>

第二点,以我的研究,所有宗教中尊师重道最严重的是佛教,而佛教中最严重是密宗。密教对于敬养师父,有马鸣菩萨着的“事师五十颂”,讲如何对老师敬养。</p>

照那个规矩,我们一般作弟子的没有一个够资格。</p>

那规矩非常严重,几乎可以说比盲目迷信还严重。</p>

东西是白的,如果老师说是黑的,就跟着老师当成是黑的,我们一般人是做不到的。</p>

回头再说“乐敬养师,乐广行施”,于上而言要乐于敬养师,于下而言要广行布施一切众生。</p>

这里尤其要注意这个广字,是我们一般人所做不到的,我们偶尔有点善心,都是像俗语说的:强盗发善心。大家像强盗土匪,偶尔发一点善心就很了不起了。</p>

为什么这一篇都要抓个乐字?但是对魔境界而言,与世俗追求的快乐享受不同。</p>

学佛的人也在追求享受,追求快乐,但是同世俗有不同的一面,这就是佛法。</p>

“乐坚持戒,乐忍辱柔和。”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p>

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p>

因为佛的弟子男的女的出家很多,如果没有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个集团怎么样带领?除了根本戒律是属于道德性质的规范以外,很多戒律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必须有的规律。</p>

能坚持遵守戒律的人,是了不起的,但是难了。</p>

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有戒律,但是那个戒律可不是教主规定的,你知道吗?例如儿女或丈夫、妻子,违反你的要求就不可以,那就是你的戒律。</p>

又例如你的东西习惯这么摆的,旁人给你摆得不对就不高兴,也是你的戒律。</p>

所以你看不惯别人,是因为别人犯了你的戒律。</p>

这是小戒律,不是真的戒律。</p>

大戒律是团体的行为,道德的戒律基本上有杀盗淫,这不只是一个人认为是罪过,而是一切众生都害怕这个行为,是根本戒。其他的生活戒律是为了团体的安全。</p>

不懂生活的艺术,都觉得自己是特殊的,常来找我有特殊的要求,我看你就不值钱了,不懂事。对老师也好,对团体的主管也好,越信任你就越要守规矩,给人家作榜样,聪明的领导人一看,心里有数,知道这个人可以。</p>

假使有人在团体里,不要人家告诉他戒条,自己处处严谨,保持道德规范,没有不成功的。所以礼仪的戒律是这样。</p>

基本道德上的戒律除了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以外,什么是戒律?经典就是戒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