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打定这个主意后,便不再急着劝降应曜了,而是镇定自若地与应曜攀谈了起来。
“应曜先生,在下有一疑问,为何先生的草庐中不见一卷书册?”
按照张良的了解,但凡大儒的居所,必然书册成堆,而这应曜的草庐中不见一卷书册,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凡天下之书,装在这里不是比放在这草庐中更好吗?”应曜拍着自己的腹部对张良说道。
“先生高论,让在下受益匪浅啊。”
“适才先生从在下面相中看出在下脱难不久,在下钦佩至及,只是不知道先生所用是易理还是相术?”
自从打定主意要与应曜交流,张良就像好奇宝宝一样,一股脑地将自己的疑问提了出来,不管应曜是否回答,自己先问出来再说。
“哦,看来你也对这相术有所了解,竟然知道我用的就是相术,不知子房先生所言用易理断吉凶,在下可是闻所未闻,不知子房先生从哪里得知?”
见自己终于将应曜的兴趣提起来了,张良暗自窃喜不已,就怕这应曜对自己爱答不理,只要勾起了他的兴趣,就有机会找到他的软肋,也好为自己劝服这应曜找到突破口。
“凡易理者,无外乎‘归藏’与‘连山’二理,此二者皆可断吉凶。‘归藏’一理,源于黄帝轩辕氏,‘连山’一理,源于夏启开国之后,世人皆以为此二者已然失佚,其实不然。”
(周易,汉朝时才称为易经,秦朝时叫易理,最早的周易又有“归藏”与“连山”二者,只可惜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失佚,相传夏人就是凭借“连山”易治理的水患。)
“子房兄,你以为‘归藏’与‘连山’二易真没有失佚吗?”应曜期盼地望着张良,一脸热忱地问道。
“不知应曜兄为何对这易理如此痴迷?”
看到应曜对“归藏”与“连山”二易如此感兴趣,张良暗自窃喜不已,正愁自己找不到招揽此人的突破口,却不想他自己就主动暴露了出来。
“子房兄啊,实不相瞒,我乃姑布子卿老祖相术一脉传人,如今我这相术一脉势微,皆因‘归藏’失佚所致,若是能得‘归藏’,我必将老祖相术一脉发扬光大。”
看到应曜眼中露出的殷切期盼,张良内心纠结了起来,不知该如何抉择,自己的师父“圯上老人”传授给自己的“天书”中就有完完整整的“归藏”、“连山”二易。
张良内心纠结不已,这“归藏”、“连山”可是师父传授给自己的,要是自己贸然将“归藏”易教授给应曜,会不会改变着天下的运势。
看到张良脸上露出纠结的表情,应曜断定张良应该知道“归藏”易的下落,满怀期待地看着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