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开放禁海令(1 / 2)

“虽说到了雍正帝的时候都有过闭关,但人家也都开放过贸易,真正的闭关锁国是在乾隆年间,这个等会讲。”

“雍正的对外思想基本上是继承康熙的,但是也跟康熙有些不同。”

“康熙对于西方的传教士采取一种非常理性的态度,一方面利用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反感他们传播天主教,尤其对教皇格勒门企图干涉自己国家内政表示厌恶。”

“清初有两次禁海令,第一次发生在顺治朝,结束于康熙二十三年。”

“禁海令撤销之后,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泉州和广东的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很快,海外贸易就繁荣起来,自己国家的商人和东南亚各国的交往日渐频繁。”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后来却出现了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一些人去异族学习,不想回自己的家乡了,就和我这后世的留学生一样,有的人就是觉得异族的空气都比自己国家的新鲜。”

“康熙很快就发现,每年出海的船只有千余艘,回来的却不过五六成,对于清政府来说,这就相当于大量的财富和人口流失海外。”

“康熙五十六年,也就是1717年,再次颁布禁海令,明文禁止出海南洋。”

“这就是清初的第二次海禁。”

“第二次海禁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不禁止自己国家船只出航日本,也不禁止外国船只来我们国家,但是却严格禁止自家商人去南洋经商。”

“只进不出,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思维方式。”

“雍正三年,fj省秋季欠收,第二年春又闹饥荒,许多地方出现抢米事件。”

“沿海的一些官员借此再次提出开放海禁,以缓解饥荒。”

“在沿海官员的轮番上奏下,雍正终于松口了,同意了高其倬的要求,准许福建对外贸易,这一年是雍正五年,即1727年。”

“其实高其倬所提到的并不是空穴来风,理想主义。”

“他的分析恰恰是当时沿海地区所同样面临的问题,沿海百姓深受海禁之害,所以他代表的是广泛的民意。”

“雍正之所以会最终下定决心即使背上“不孝”之骂名也要取消海禁,是正确的,也是为了自己的国家。”

“财政亏空严重。”

“早在雍正还在藩邸做雍亲王的时候,就知道户部银库每年都亏损严重,入不敷出。”

“继位后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的他,资金的扶持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这钱从哪儿来?”

“总不能让朝廷和盗匪一般抢来抢去的吧?”

“所以面对国库的严重亏空,如何赚钱才是雍正的第一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