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2 / 2)

吕太后在位,满朝公卿大臣,可有人敢说一句‘我觉得孔丘这人还行’?

甚至即便是到了太宗孝文皇帝一朝,又有那个有志于建功立业、位列庙堂的青年俊杰,敢直言不讳的喊上一句‘鄙人仲尼之徒孙’?

没有。

太祖高皇帝刘邦一朝,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捉弄,并以所学混迹于朝堂的儒生,唯独只有一个叔孙通;

吕太后掌权十五年,朝野内外,压根儿就没人敢说儒家一个‘好’字;

太宗孝文皇帝一朝,贾谊横空出世,顶着‘北平侯张苍门徒’的背景入仕,最终却也被整个朝堂排挤,最终抑郁而终。

但在太宗皇帝末年,事情开始出现转机。

儒家,不再人人喊打了;

‘焚书坑儒’喊了几十年,终于变成了大部分人所默认是的史实;

甚至就连忌讳自己法家出身的晁错,都能光明正大的披上一层儒皮,以《尚书博士的身份做太子储君的老师了!

虽然晁错这个‘儒生’最终让整个儒家大失所望,但也还是让儒家逐渐意识到了什么。

到孝景皇帝年间,本该大行其道的法家,却因为晁错的偏执而止步不前;

黄老故步自封,法家势单力薄,儒家,正在没人关注的角落开枝散叶。

朝堂之上,儒生风范的重臣越来越多,甚至就连窦婴这个外戚,也不可避免的被儒家所‘侵蚀’。

朝堂颁布的布告、诏书上,在引经据典的部分,儒家典故也越来越高频率的被提及;

再到如今,放眼朝堂内外,似乎已经找不到几个人,对儒家报以鄙视了。

而这一切,都是儒家凭借那句‘有教无类’,通过人海战术,为自己赢得的。

——全天下就六万个知识分子,三万个儒生,一万多近两万个可能成为儒生的墙头草,总能出几个能拿出手的才俊。

量变引起质变,不外如是······

“有教无类啊······”

“诶,汲卿;”

“怎么儒家能有教无类,你们黄老,就不多收些弟子呢?”

“尤其是农户子弟,未必就出不了治世之才?”

“——孟轲曾在《孟子中说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虽然孟轲也是儒生,这番话有为‘有教无类’叫卖的嫌疑,但道理还是没错的。”

“你们黄老啊”

“就是太过傲气了些······”

安坐于驶往卫绾府邸的御辇之上,看着跪坐于自己斜对侧的汲暗,刘胜闲来无事,自便起了同汲暗攀谈的性质。

只是刘胜这随口一问,却让汲暗顿时面色古怪的低下头去,哼哼唧唧许久,才总算是勉强给出了一个答复。

“陛下所言,也不无道理。”

“但臣认为,我黄老之所以日渐式微,也并不全是因为陛下所说的缘故······”

···

“有教无类,是儒家所提倡的理念,而我黄老也不是法家,对于儒家的学问,也并没有太大排斥。”

“但陛下想来也知道:黄老之学,实在是太过晦涩,所包、所含实在太广;”

“不知有多少人治了黄老,究其一生,却都无法摸到门槛。”

“发虚斑白的花甲老者,被黄老巨擘称为‘稚儿’的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至于臣,也就只有陛下认为:汲暗是黄老出身,是‘黄老士子’。”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见到族亲长辈,亦或是学师的友人,臣都从不敢自诩为黄老之士、说自己‘治黄老’。”

“因为在臣这个年纪,别说是‘治’黄老了,就连‘知’黄老,都是相当匪夷所思的事······”

对于黄老为什么不广收门徒,刘胜本只是闲来无事,随口一问;

但看到汲暗作答时的严峻面容,以及近乎纂刻入眉宇间的苦涩和无奈,刘胜也不由一阵安然。

从治国的角度来讲,黄老,其实是相当不错的治政思想。

如果能刨除‘懒政’‘怠政’的基因,黄老学本该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希望突出重围,留存至后世的思想结晶。

甚至退一步说:就算没法刨除‘懒政’‘怠政’的基因,黄老学在治政、治国方面的优越性,也远非儒、法、墨等诸家学说所可以比拟。

毕竟治大国,如烹小鲜;

相比起乱作为,不作为,也未必不是‘相对更能让人接受’的状况。

但黄老学说的没落,却是历史的必然。

至于原因,汲暗没明说;

或许,是没脸明说······

“仗着一家独大,就目中无人;”

“认为自己是唯一的执政学派,就看不上其他任何学派、任何学说。”

“甚至为了标榜自己‘不与在野学派为伍’,还要反其道而行之——凡儒、法、墨诸子百家所提倡的,都一概不采纳、不听取。”

“无论有没有道理,只要是其他学派提倡的,就都要摆出一副老大哥的姿态,说教一句‘你当你是谁,你懂个什么’······”

“如果这样,黄老都不落没的话······”

“嘿;”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