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破解既视感(1 / 2)

这次开播时间晚了几十秒,没有造成太严重的节目事故。</p>

第一通电话顺利拨打进来。</p>

听着耳麦内,激动的年轻人,江哲微笑着问:“这位朋友,你有什么想问的吗?”</p>

“抱歉我忘了;我今年21岁,是心理学专业的大学生。”</p>

“之前您在节目最后提到的【既视感】,我想问下——”</p>

“他在科学上解析是,记忆错乱,我看有的专家回答是: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那个地方可以是我们看见的,可以是我们听见的。”</p>

“就像我在电脑上刷了一段视频,无意间浏览到了某个地貌。”</p>

“之后我会在半梦半醒间,忽然把这个记忆捡起来。”</p>

“这个就是科学解释上的既视感了。”</p>

“我想问的是:除了这些科学解析外,还有没有另一个角度的解释?”</p>

随着话落,江哲眼前一亮,脸上忍不住露出笑意。</p>

他本能的想开口说些什么,但止住了。</p>

“请稍等!”</p>

迅速在脑海内构想一段别的记忆。</p>

此时,直播间内,弹幕纷飞。</p>

“我靠,终于有人问这个问题了。”</p>

“既视感,确实有的是记忆错误,多半会发生在年轻群体上;人老了后就少见了。”</p>

“还有大脑会时不时读取相关的记忆,比如一个农村的房子;在看见一个房子时,大脑有时候会读错信息;比如一个苏北的农村人住习惯了自家的老二层小楼,他突然有天去到别的城市的农村,看见了一个与自家相似布局的房子与住址,他也会产生熟悉感。”</p>

“楼上,这个不算科学解释;只是相似,而不是【既视】。”</p>

“这样的吗,那我不知道哎。”</p>

“...”</p>

在观众们热议时,江哲直接开口否定了他们所有人。</p>

“这位朋友,是有别的解释的。”</p>

“你解释的很浅显;是生物学者,心理学者们为了得一个具体的解释给出的答案。”</p>

“最初的【既视感】研究,在1876年,由发国的【埃米尔·博伊拉克】开始研究的。”</p>

“既视感,顾名思义:似曾相识——我去到一个没去过的地方,却感到异常的熟悉。”</p>

“后来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找到了诸多的证据,像记忆错误,潜意识识别,基因层面信息,这些都没有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p>

说到此处,江哲抿了抿嘴,继续开口:</p>

“像这样,我举个发生在古代的几个例子。”</p>

“例如,北宋的苏轼,他距离我们近1000年左右。”</p>

“他曾经在杭州时,与诗僧道潜到西湖边上的寺院游历。”</p>

“苏轼一脸疑惑地说:‘此地自己从未来过,但眼前事物历历可数’。”</p>

“后来他在寺院仔细观察,发现这寺庙的阶梯确实是九十二级,于是感叹并发表了一诗篇:‘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更欲洞霄为隐吏,一庵闲地且相留。’。”</p>

“这诗的大概的意思便是:【苏轼第一次来到这个杭州,却感到异常的熟悉,感觉是前世来过这个地方】,后半句就不解释了;因为没什么意义。”</p>

“主要就是前面两句,说的正是【既视感】。”</p>

江哲微笑着反问:“所以这位小同学,这诗是否可以反驳掉你认为的那些科学解释呢?”</p>

闻言,对面沉默了片刻,恍然大悟地问:“这不是记忆错误?”</p>

江哲轻轻点头,“嗯,既视感,完全不是记忆错误;在北宋时,苏轼都产生过这个情况;更何况1876年,哲学家埃米尔才开始研究【既视感】;也不是什么所谓的【潜意识】。”</p>

“除了这个外,其实还有个例子,可以证明【既视感】不是记忆错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