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望日,奉天殿内,崇祯身着龙袍,头戴冕旒,端坐在那金碧辉煌的宝座之上,身姿挺拔,不怒自威,浑身散发着令人敬畏的威严气息,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禁心生尊崇与敬畏。</p>
明朝的朝会有大朝、朔望朝、常朝三种模式,各有其独特的意义与仪式。</p>
大朝是最为隆重的朝会,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时举办,彼时,整个紫禁城张灯结彩,鼓乐齐鸣,文武百官身着朝服,鱼贯而入,齐聚于奉天殿前,山呼万岁,彰显着皇家至高无上的威严与荣耀。</p>
朔望朝,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举行,它主要侧重于礼仪性质,其核心目的在于精心维护朝廷那严谨有序的礼仪秩序,通过君臣之间一丝不苟的行礼、参拜等仪式,鲜明地展示出君臣之间不可逾越的尊卑关系。</p>
而常朝,是每天都要举行,犹如那默默运转的日常齿轮,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国家的各项繁杂事务,无论是民生社稷的大小事宜,还是边疆战事的运筹帷幄,皆在常朝的议程之中,它确保了政权的正常稳定运行,是大明王朝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p>
自崇祯踏入南京城,重新执掌朝堂大权以来,史可法出于对朝廷正统性与稳定性的深思熟虑,曾劝谏他举行登基大典,期望以此举来进一步稳固崇祯的皇位,凝聚天下人心。</p>
然而,崇祯却毫不犹豫地毅然拒绝了这一建议。</p>
他的回答掷地有声:“登基大典劳民伤财,且当下仍然是崇祯十七年,朕本就是大明正统皇帝,何须再次举行登基仪式?”</p>
崇祯此举,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多重考量。一方面,他意在向天下臣民明确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从未动摇,无需借助一场盛大的登基大典来重新确立身份,他坚信自己作为大明皇帝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早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他更是深刻地意识到,在国家历经战火纷飞、民生凋敝的艰难时刻,举行登基大典无疑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这无疑会给本就困苦不堪的百姓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p>
自入主南京以来,诏令虽然下了不少,可崇祯却一次也没有公开露面,犹如隐藏在幕后的操控者,默默地谋划着国家的未来。就连平时的日朝也没有举行过,需要议事的时候,崇祯都是将涉及的官员召集起来单独议事,这种独特的理政方式,既显示出崇祯的谨慎与内敛,也反映出当时局势的复杂与微妙,他在暗中观察着朝廷内外的一切,思考着应对之策。</p>
这次的朔望朝不管是崇祯还是诸多的朝臣都是极为重视,因为这是崇祯再次临朝,君臣的第一次见面。此次朝会犹如一场重要的见面会,承载着君臣之间的期待与希望,也象征着崇祯正式重新掌控朝廷大局的开始。而这次的朔望朝之后,日朝就要正常举行,朝廷将恢复正常的运转秩序,犹如重新启动的精密仪器,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行。</p>
按照崇祯的既定心意,朔望朝本就着重于礼仪性质,今日的朝会主要目的便是与群臣见个面,彼此熟悉一下,增进君臣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营造和谐稳定的朝堂氛围。待朝会顺利结束之后,崇祯便计划着立即召集相关人员,深入商讨出兵山东这一关乎国家命运的重大战略事宜,此乃崇祯精心谋划的既定计划,犹如一幅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绘制的宏伟蓝图,正准备按部就班地稳步推进实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