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西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章 舌尖上的科学,重生1983年,卓西度,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放屁!\"黄炳坤的菜刀剁在案板上,\"祖传的手艺能'转化'?\"
卓西度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取出个玻璃瓶:\"这是您藏在更衣室的酸水老汤,我做了菌群分析。\"他展开一份图谱,\"里面有七种独特乳酸菌,是您家陶瓮特有的。\"
黄炳坤瞪大眼睛,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用科学手段\"破解\"祖传秘方。卓西度趁机递上聘书:\"深桂香要上市两种产品线——标准版和匠人版。\"
回深圳的车上,黄炳坤一直抱着他的酸水坛子。直到看见公司新挂的\"传统工艺研究室\"铜牌,老人才嘟囔着:\"先声明,我不用那铁疙瘩和面机...\"
研究室的白色大褂与黄炳坤的粗布围裙形成奇妙组合。老人每完成一道工序,韦国强就用仪器记录数据。他们发现,老师傅\"凭感觉\"的揉面力度,实际精确控制在4.2公斤压力;所谓\"火候到了\"的油温,永远在152c到155c之间波动。
\"看这个!\"韦国强突然在显微镜前惊呼。黄炳坤老坛酸水的样本里,螺旋状菌群正在舞蹈,\"这些菌种相互作用产生的风味物质,正是我们缺失的'锅气'成分!\"
卓西度连夜修改了中央厨房的设计图。新方案保留自动化生产线,但增加\"传统工艺区\"——恒温恒湿的陶瓮发酵室、特制的柴火灶,甚至还原了桂林当地的石磨。最关键的酸水培养环节,则由黄炳坤亲自照看那些祖传陶瓮。
冲突在调试阶段再次爆发。黄炳坤坚持要用广西特定村寨的早稻米,而采购部已经签了越南大米的合同。\"那米没筋骨!\"老人气得摔了量杯。最终卓西度亲自飞往桂林,找到三家符合标准的农户签订直供协议。
1984年10月,深桂香推出\"匠人系列\"新品发布会。请柬是用黄炳坤手工制作的米浆纸印的,散发着淡淡稻香。
香江酒家的林经理尝过新品后,盯着碗底看了许久:\"奇了,这米粉的纹路...\"黄炳坤得意地展示特制竹筛:\"每根粉都有九道棱,挂得住汤。\"老人现在穿着印有\"深桂香首席匠人\"的定制工服,胸前别着两支钢笔——一支记录传统经验,一支签署现代工艺文件。
发布会最震撼的环节是盲测。十位老顾客中有九人准确分辨出匠人版产品,但当被告知两者价格差三倍时,所有人都陷入纠结。卓西度当场宣布:\"今后每家分店每天限量供应30份匠人版,价格与标准版相同。\"
\"你疯了?\"会后韦国强拽住卓西度,\"这样利润率会...\"
\"这是活广告。\"卓西度指着门外排起的长队,\"而且...\"他压低声音,\"匠人版的数据采集完成后,明年我们就能开发出平价替代工艺。\"
黄炳坤不知何时站在了他们身后,老人哼了一声:\"小子,酸水老汤的脾气,够你们再研究十年。\"但他眼角的笑纹出卖了内心的欣慰。
夜深人静时,卓西度和韦国强坐在空无一人的研究室里。桌上摆着两碗米粉——一碗是中央厨房量产的标准版,一碗是黄炳坤今天亲手做的匠人版。
\"知道我为什么坚持吗?\"韦国强突然说。他摘掉眼镜擦拭,\"七岁那年,我妈走了三十里山路,就为让我吃上碗桂林米粉。那味道...\"他的手指在碗边无意识地画着圈,\"我后来在无数米粉店寻找过。\"
卓西度没有回答。他正盯着显微镜下的米浆样本,那些被放大的淀粉分子在视野中宛如星河。在这个介于传统与未来的缝隙里,他仿佛看到了深桂香更长远的路——既要规模化扩张,又不能丢失饮食文化最珍贵的温度。
窗外,深圳的霓虹依旧彻夜闪烁。某个工地上,打桩机的节奏与研究室里石磨转动的频率奇妙地同步,仿佛这座城市的心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