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西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章 发酵密码,重生1983年,卓西度,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深圳大学的生物实验室里,韦国强盯着培养皿中蔓延的乳白色菌落,眉头紧锁。
\"这批酸水样本的乳酸菌活性下降了30%。\"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凝重,\"黄叔的老坛酸水一旦离开陶瓮环境,菌群结构就会失衡。\"
卓西度接过检测报告,指尖在数据表上轻轻敲击。深桂香的\"匠人系列\"依赖黄炳坤的祖传酸水,但产能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如果无法破解发酵密码,匠人版产品永远只能停留在\"限量供应\"阶段。
\"找深圳大学的微生物专家。\"卓西度合上报告,\"我们得在实验室复刻黄叔的酸水。\"
黄炳坤听说要\"用机器造酸水\",气得差点摔了他的老坛。
\"胡闹!酸水是活的!你们当是配化学药水?\"老人拍着桌子,陶瓮里的酸水被震得微微晃动,\"我爷爷那辈就说了,酸水得养,得伺候!天气变了要调温度,梅雨季节要换陶瓮——你们那铁罐子能懂?\"
卓西度没急着反驳,而是拿出一份数据:\"黄叔,您看这个。\"他指着色谱分析图,\"您的酸水里,有7种核心菌种,其中3种是市面上任何酸笋都没有的。如果我们能把这3种菌分离出来,培养成稳定的发酵剂,那就算在工厂里,也能做出和您老坛一模一样的酸水。\"
黄炳坤沉默半晌,最后只丢下一句:\"菌有灵性,不是你们想驯化就能驯化的。\"
深圳大学的生物工程教授陈立川是个狂热的微生物学家。他拿到黄炳坤的酸水样本后,连夜做了基因测序。
\"有意思!\"陈教授盯着电脑屏幕上的dNA图谱,\"这3种特殊菌株,根本不是常见的乳酸菌,而是一种从未被记录的古老菌种!它们能产生独特的鲜味物质,但极其敏感,一旦环境变化就会休眠。\"
韦国强立刻意识到问题:\"也就是说,就算我们分离出菌种,如果不能在工厂里完美复刻陶瓮的环境,它们还是会死?\"
\"没错。\"陈教授点头,\"但我们可以试试基因测序+环境模拟——先破解菌株的dNA,再在发酵罐里模拟陶瓮的微生态。\"
实验进行到第三周,意外发生了。
深桂香的竞争对手——\"粤香楼\"突然推出了一款\"古法酸笋粉\",味道和黄炳坤的酸水几乎一模一样。更蹊跷的是,他们的产品宣传里,赫然写着\"采用百年老坛酸水工艺\"。
\"有人泄密。\"卓西度冷着脸翻看粤香楼的广告册,\"他们不可能凭空搞出和我们一样的菌群。\"
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实验室的一名助手被粤香楼高价收买,偷走了部分菌株样本。但对方只拿到了菌种,却没有环境数据,所以他们的酸水虽然接近,却仍然差了一味\"鲜\"。
\"现在怎么办?\"韦国强焦虑地问,\"我们的技术优势没了。\"
卓西度却笑了:\"不,他们帮了我们一个大忙。\"
\"什么意思?\"
\"他们证明了——菌种可以复制,但环境不能。\"卓西度敲了敲实验台,\"我们真正的核心优势,不是菌种本身,而是黄叔那套养酸水的经验。现在,我们要用科学,把这种经验变成数据。\"
接下来的一个月,实验室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数据采集中心。
黄炳坤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记录——他什么时候搅拌酸水?陶瓮的摆放角度?甚至他用手摸瓮壁的温度感知习惯,都被转化成数据输入电脑。
最终,陈立川团队建立了一个\"智能发酵系统\"——
- **环境模拟罐**:精确控制温度、湿度、ph值,甚至模拟陶瓮的微透气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