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上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1章 谢安淡定弈棋稳军心,华夏风云人物传,司马上松,奇书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淝水之战,晋军大胜!”士卒踉跄着跪地禀报,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仿佛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谢安搁笔起身,素纱襕衫在风中扬起,宛如神仙中人。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欣慰,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深思。这场胜利固然重要,但战争的阴霾并未完全散去,东晋王朝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回到棋室,谢安执起黑子,落子如飞。张玄看得目瞪口呆,只见原本处于劣势的黑子突然发力,如江河决堤般冲破白子的封锁。黑子们相互呼应,如同战场上的勇士,奋勇向前,势不可挡。“这......”张玄欲言又止,满脸的震惊与疑惑。谢安淡淡一笑,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胜负之道,不在一时得失。”话音未落,黑子已形成绝杀之势,如同战场上的晋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彻底扭转了战局。
建康城的钟鼓楼突然响起报捷的钟声,声震九霄。钟声仿佛是胜利的号角,传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声响彻云霄。有的人喜极而泣,有的人相互拥抱,整个城市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谢安站在相府的露台上,望着漫天的孔明灯,思绪飘向远方。他知道,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将永远载入史册,而他的名字,也将与这场战役紧紧相连。但他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艰辛。
在庆祝的人群中,一位老者感慨地说道:“谢相真是我们东晋的救星啊!若不是他运筹帷幄,我们哪能有今天的安宁。”周围的人纷纷点头,对谢安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屐齿之折:暗流涌动终平定
戌时初刻,捷报如雪片般飞入朝堂。孝武帝司马曜正在清暑殿与宫女们嬉戏,闻报后大喜过望,立即命人赏赐谢安。谢安却在此时悄悄退下,回到相府的书房。他小心翼翼地取出藏在书柜深处的木匣,里面装着谢玄的家书。信中详细描述了淝水之战的经过,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叔父的敬仰与感激。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战场上的硝烟与热血,让谢安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谢安抚摸着信纸上的墨迹,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胜利来之不易,不仅是东晋的胜利,更是汉文化的胜利。正是凭借着智慧和勇气,东晋才得以在强敌面前屹立不倒,延续汉文化的血脉。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胜利的背后,东晋朝廷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开始争夺胜利果实。
谢安深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头。他整顿衣冠,再次走进弈棋室,与张玄继续未完的棋局。这一次,他落子更加谨慎,每一步都暗藏玄机,仿佛在应对朝廷中的复杂局势。每一颗棋子的落下,都像是在与对手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需要深思熟虑,权衡利弊。
此时,在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们已经开始为了利益明争暗斗。有人嫉妒谢安的功绩,试图诋毁他;有人则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一时间,朝堂上乌烟瘴气。
历史回响:风流宰相留青史
太元十年(公元385 年),谢安病逝于建康。临终前,他将毕生所学写成《谢太傅棋谱》,传给后人。这本棋谱不仅记录了他的弈棋心得,更蕴含着他对治国、用兵的深刻见解。每一个棋谱,都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诉说着他的智慧与谋略。孝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封他为太傅,谥号“文靖”。葬礼上,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送别这位为东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东晋得以延续数十年国祚。谢安的镇定自若、运筹帷幄,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唐代诗人李白曾写诗赞曰:“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在诗中,李白表达了对谢安的敬仰之情,将他比作平定战乱的英雄。宋代词人苏轼也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化用谢安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报国之志,渴望像谢安一样,为国家立下战功。
尾声:千古风流一局棋
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翻开《晋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依然能感受到谢安在淝水之战中的那份从容与智慧。他用一局棋稳住了军心,用一场战役改写了历史。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与勇气,往往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举止之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谢安的形象熠熠生辉,成为后人敬仰的楷模。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都会想起谢安的故事,从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的考验。
在一处古老的图书馆里,一位年轻人正专注地翻阅着史书,当他看到谢安的事迹时,不禁感叹道:“谢安的智慧和勇气,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激励着我们前行。”周围的人纷纷投来赞同的目光,仿佛谢安的精神,在这一刻再次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