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云合知道他们所言不假,可她有自己的考量,等她拿到掌家权,也是要把账过一遍的,好清楚侯府每年的巨额开销都花在哪里了。</p>
想当侯府主母,这一遭是免不了 。</p>
“两位先生说的我都明白,用常规的做账方法自然弄不完。”</p>
话音刚落,门外小厮送来笔墨纸砚,说是谢庭训送来的。</p>
顾云合拿出试了试,在本子上写了一笔账。</p>
谢庭训送的东西都不错。</p>
果然是实在人。</p>
顾云合心情更好了,写完后,她将新写的账本拿给账房先生看。</p>
“先生,您看看我这种记账方法。”</p>
两位账房对视一眼,眼中既困惑又惊奇。</p>
渐渐的,这困惑惊奇就演化为敬佩了。</p>
他们原本还觉得顾云合是爱瞎指挥的内宅妇人,无非跟苏氏之流一样,找两个账房先生帮她记账罢了。</p>
见了她的记账方法后,他们才知道,自己以貌取人了。</p>
因为对方是内宅妇人,就觉得她无非如此,不免自惭形秽。</p>
“老朽做了一辈子账,从不知还有这等记账方法。”</p>
“敢问夫人,这等记账法,与寻常的记账法有何不同?”</p>
顾云合解释道:</p>
“传统记账法只记出多少入多少,想要核算账目,就得一个个去查对,遇到年终查账的时候,这种记账法着实令人头大。”</p>
文账房深有同感,“夫人说到我心坎上去了。账目这东西,一旦查起来,就能让人掉一层皮。有时候几个铜板对不上,十几个账房先生查对好几天,最后还得重头来过。”</p>
曹账房直点头,显然感同身受。</p>
顾云合笑了笑:</p>
“以后,先生可以试试我这种记账法,能一目了然反应账目变动情况,变动在何处,也便于查账和对账。”</p>
文账房疑惑:</p>
“用库银支付15两买炭火,按照传统方法,只需记‘付炭火费,库银15两’即可,为何您要多此一举?”</p>
“每一笔账,看似是单项的,实则至少发生两项变动。我记‘付炭火,库银15两’‘侯府开支,15两’看似累赘,可等先生回头查账时,便能省时省力,只用很短时间,就能把开支计算清楚。”</p>
到底是跟账目打了一辈子交道,两位账房先生眼里放光,显然都明白了这种记账法的好来。</p>
“那这里京郊的农庄卖野味600两,收500两,赊账100两,该如何记?”文账房虚心请教。</p>
“记‘京郊农庄收600两,库银收500两,应收欠款100两。’”</p>
曹账房追问:“若是把100两欠银收回来了呢?”</p>
“记‘库银收100两,应收欠款少100两’”</p>
按照传统记账法,收回100两欠款,只需记收款100两,最多加个“野味欠款”几个字,等回头查账时,欠款总额算起来格外麻烦,用顾夫人的方法记账后,每一项总账都明明白白,只用把数字加减即可。</p>
文账房活了一辈子,头一次听说这种记账法,不由佩服道:</p>
“老朽今日真是开眼界了,不知此法是否为夫人独创?”</p>
这是顾云合前世在南方游历时,从码头的账房那学来的,也不知是谁人创造的。</p>
她便道:</p>
“是我在老家庄子时,跟村里的老人学的。”</p>
“请问夫人,这法子可有名号?”</p>
“只听说叫龙门记账法。”</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