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没了?可是这奏折这么长!”</p>
杨士奇解释道:</p>
“这正是臣深夜觐见陛下的原因。写这奏折的人,为了说动朝廷出兵,详细分析了当前爪哇岛诸国的局势。”</p>
“满剌加国处在西洋主航道上,郑和在那里建城设仓、转运货物。”</p>
“旧港虽不在主航道上,却紧靠满剌加,除了两任宣慰司是汉人,当地华人颇多,有天然良港可用于停靠给养、躲避风浪,商贸很是发达。”</p>
“至于满者伯夷,在爪哇岛上地盘最大、国力也最强盛。该国也是我大明册封的海外宣慰司之一,现任宣慰使是维克拉玛法哈纳,野心极大,一直想吞并满剌加和旧港。”</p>
“这是为何?”</p>
“扩张国土,称霸一方,古今中外,做君王的概不以此为志。自我大明下西洋后,满剌加受益最大,三佛齐因华人众多,商贸因此也兴起,这个维克是眼红了。旧港最弱,先吞并了它,既满足了称霸的野心,也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商贸利益,后续再收拾满剌加。”</p>
“阁老一针见血。”</p>
“哪里是我说的,是写这个奏折的人说的。”</p>
“哦?”宣德皇帝来了兴致,重新打开奏折仔细看了几页,“这是...这是四叔的笔迹?朱希...奏折中提到的这个自称大明巡察使的朱希,就是朕的四叔吧?”</p>
“正是!”</p>
宣德皇帝哽咽了:“先帝和朕受了四叔天大的恩情,他却被迫远走他乡,到底还是先帝与朕负了他。”</p>
“陛下不必难过,如今他远在爪哇,以臣的看法,倒是正好可以帮助陛下稳定南洋局势。”</p>
“阁老的想法是?”</p>
“嗐,还要老臣想什么?四皇叔在奏折中都说了。大明对蒙古诸部的国策,又拉又打、牵扯制衡,正可以用来稳定南洋局势。不让任何一家做大。做大,必为大明之患。南洋稳定,我大明与西洋、南洋的航路畅通,大明的国威可以远扬,朝廷的岁入也会日益增长。”</p>
“可是爪哇远在万里之外,朕若派兵,动静太大,御史们会将朕骂死。若不派兵,只派使臣前往调停,山高皇帝远,那个维克什么的老头要是不听,朕一时也拿他没办法,还损了朕与大明在外邦的威望。”.com</p>
“四皇叔说,他自称是大明派往南洋的巡察使。陛下何不将计就计,就指认他为大明海外巡察使,有调停纷争、调动军队、任免各国宣慰使之职呢?”</p>
“可是四叔如今光杆司令一个,空有一个头衔有什么用?朕倒是想派些兵给他,一是动静大,二是路途远,近水不解他的远渴啊!”</p>
“陛下曾经跟着四皇叔出生入死,又历经两代帝王的帝位更替,调兵这样的小事,难道也想不出一点办法来吗?从大明到爪哇,大约三四个月的航程,只要兵能送到,自然有用处。先遣人速速送去朝廷的任命诏书,四皇叔名正言顺就能做事,就算没有办法,老臣以为四皇叔也能游刃有余。”</p>
杨士奇说完激情飞扬的一番话,看着宣德皇帝,等他决策。</p>
宣德皇帝一咬牙说道:“好,派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