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永乐皇帝当年册封的皇太孙,用现在话说,就是隔代指定的大明接班人。</p>
朱瞻基的胆识和才能,不仅永乐皇帝认可,包括现在的洪熙皇帝,还有朝中的文武重臣也都认可。</p>
对于这位未来的大明君主说的话,谁也不敢轻视。</p>
洪熙皇帝听到朱瞻基发表了与自己心意相左的意见,而且还搬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这样高大上的话来施压于自己,内心泛起的恼怒之情让他的脑袋似乎清醒了一些,困意顿消。</p>
“瞻基,先帝的治国方略,好的自然要继续,令臣民困苦的当然也要纠正。你却竟然指责朕改了先帝的‘道’?”</p>
洪熙皇帝极为不悦。</p>
高希却颇感欣慰,没想到侄子瞻基会旗帜鲜明地站在他这一边。</p>
看来,当初永乐皇帝选他为皇太孙,颇有眼光。</p>
高希在心中暗自感叹了一番。</p>
“父皇,四叔说的都是事实。京师已经建成多年,虽然开支巨大,但赋税也在快速增加。”</p>
“虽然南方的粮食物资要不断转运京师,大运河要常年疏浚,但这也解决了多少百姓的吃饭问题啊!”</p>
“再说国家安全,儿臣也不能同意杨阁老的看法。父皇坐镇京师,京师和边防就更稳固。”</p>
“若父皇去了南京,天子守边的气概就没了,何谈朝廷的安全?”</p>
“父皇和朝廷的决心,才是大明安危的根本,而不是京师是否远离边地。否则像当年的南宋就应该更安全,而不是被忽必烈给灭了。”</p>
“儿臣以为,父皇应效法先帝,坚定坐镇北京,则大明社稷安危又有何虑?”</p>
朱瞻基的一番话,正是高希想说的,只不过说得更直接,这些话也就他敢说。</p>
比如他说“三年不改父道”,意思是国家大政改变得太快,但洪熙皇帝听着像是在指责他不孝。</p>
他又举南宋偏安的例子,南宋最后是亡了的,这就让洪熙皇帝更光火了。</p>
“放肆,南宋九帝,你想说朕是哪个皇帝?是弃疆土、对金纳贡称臣的赵构(宋高宗),还是沉迷酒色、昏庸无度的赵禥(宋度宗)?”</p>
洪熙皇帝朱高炽此时龙颜大怒。</p>
“陛下,瞻基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先帝迁都北平的国策应该坚持。”高希急忙劝解。</p>
实际上,他是想将讨论拉回问题本身,因为此时的洪熙皇帝发怒已经和国策讨论无关了,他是因为朱瞻基语话中隐隐指他不孝、以及拿他与南宋昏君相比而生气。</p>
“陛下,老臣也以为太子殿下并非指责陛下。”杨士奇也连忙出来打圆场。</p>
皇帝和太子闹出嫌隙,他们这些臣子在当中也难办。</p>
“陛下息怒。”夏元吉也出言解劝。</p>
“陛下...”</p>
高希还想说几句话调解一下,却才开口就被洪熙皇帝打断了。</p>
“高燨,你是太子太傅。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太子?敢与朕这样说话?”</p>
高希无奈,只能躬身说道:“请陛下息怒,太子无状,是臣教导无方,臣领罪,后必改之。”</p>
好好的国策讨论,洪熙皇帝却开始迁怒于高希了。</p>
还好,洪熙皇帝只是“嗯”地应了一声,但脸色铁青。</p>
“父皇,是儿臣的想法,如何却要责备四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