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谁贤立谁,这就是主观判断了,还不是你皇帝一人说了算。</p>
以前你曾经中意汉王,那么陛下扪心自问:汉王算不算贤?</p>
“其二,群臣归心。这些年太子监国,勤于政事。即便没有多少功劳,苦劳还是有的。”</p>
“文武百官对太子的政绩也颇为认同。太子无过,若陛下只因个人喜好更立太子,恐怕也要惹出非议,不利于朝局稳定。”</p>
“其三,太子身体康泰,而四王爷早年患有经年不治的臆症。”</p>
当年为了激励汉王,永乐帝就曾说出“世子多疾,汝当勉励之”的话。可见,挑继承人,身体状况的好坏也非常重要。</p>
在高希穿越后被扰动的这个时空里,太子朱高炽不仅减肥成功,而且经过多年的锻炼,也练得一身好筋骨。</p>
高希虽然武功了得,但曾经的十八年臆症会不会再复发,谁也无法保证。</p>
杨士奇说完这几条,悄悄地多瞥了永乐皇帝几眼,想看出点端倪来。</p>
永乐皇帝在深思杨士奇的三条理由,却不知道杨士奇还有一条未说出来的理由,那就是“杨士奇本身的治国理念,和太子朱高炽更相合”。</p>
但杨士奇若说出来,难免有挟带私心之嫌,因此他没说,至少他认为,前三条理由也足够说服永乐帝,放弃更立太子的念头了。</p>
事实上,整个文官系统确实更喜欢朱高炽这样的人做皇帝,轻徭薄赋、息兵止戈、与民休息,正是士大夫们的治国理想。否则,他们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在上回“天火烧殿、反对北迁”的事件中,站出来公开反对永乐皇帝了。</p>
说实话,皇四子朱高爔确实更像永乐皇帝。</p>
他不仅赞成下西洋,还力主扩大开放和规模。他支持都城北迁,不惜与群臣作对。他还喜欢弄出千奇百怪的东西来,生出无数闻无未闻的点子,虽然日进斗金,也花钱如流水。</p>
他打击对手光明磊落,却毫不犹豫,杀伐决断远比朱高炽痛快,比起汉王也有过之而无不及。</p>
这样的人做了皇帝,大明朝或许又会迎来一位雄主,但大明是否还经得起一个“大号的朱棣”折腾?以杨士奇为代表的文官系统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p>
说白了吧,高希很能干、有大爱,但文官们不会支持他做太子。这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p>
永乐皇帝的想法恰恰相反。</p>
以前他宠爱二子高煦,就是因为高煦更像他。</p>
他就是以父皇朱元璋和自己为标准来选择未来的继承人,哪个更像他,他就更有意立为太子。</p>
显然,现在,四子朱高爔更像他。</p>
更重要的是,在治国理念上,朱高炽也与他的想法多有不合。</p>
比如之前的反迁都风波,这次怎么应对阿鲁台的问题。前者朱高炽保留了态度,内心却支持都城回迁。后者,他力主和谈,根本不愿意考虑武力手段。</p>
永乐皇帝担心,一旦自己哪一天龙驭上宾,现在推行的几项大国策,都会被朱高炽改回去。这才是让他动了“更立太子”念头的主要原因。</p>
事实上,历史上的记载也确实如此。只一过朱高炽过于短命,有些事(比如都城回迁)没来得及做就一命呜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