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两军对阵的草原上,数千具遗体被仔细打理过,清除了血迹,整理了容颜,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了打开的棺木中。</p>
瓦剌阵亡者的身上都盖着蓝布两块棉布,明军阵亡者则依汉人的习俗全身盖上了白麻布。</p>
喇嘛们为死者一遍又一遍念诵着超度亡魂的经咒。</p>
大明太子朱高炽、大明皇太孙朱瞻基,向天叩拜,祭奠死者,祝愿死去的瓦剌士卒能到达神圣的长生天,祝愿大明阵亡的将士可以魂归故里、往生净土!</p>
又祝愿大明和瓦剌永世修好,再也不要发生战争!</p>
从来和瓦剌干过仗的,从来没有谁像眼前的大明太子朱高炽这样,如此尊重瓦剌的士卒,还亲自出面公开祭奠。</p>
瓦剌部众被感动了,感动得稀里哗啦。</p>
男人们的嘴角在抽搐,老人、女人和孩子们都“呜呜呜”地在风中哭泣。</p>
什么是“攻心”?这就是攻心。</p>
攻心不是一件打仗前才想起来要去做的事,而是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做的一件事。</p>
哪怕你的敌人已经远去,你也要“攻心”,争取对方百姓的民心。</p>
果然,公祭一结束,登记移民、随军返明、报名玄字营的瓦剌人暴增。</p>
有朱高炽这样爱惜我们瓦剌人的太子,远胜过不在乎我们生命的大汗,我们为什么不做大明的子民?</p>
马哈木等头目逃亡,瓦剌部一时群龙无首。</p>
朱高炽便决定暂时在此设立忽兰卫,其性质为羁縻卫所。</p>
选了一些有声望的族目,授了千户、百户、镇抚等职务,今后定期朝贡。</p>
然后写了急报送往应天,待永乐皇帝批准后即可生效。</p>
大明既不在此驻军,也不派遣官吏,瓦剌的内部事务仍由瓦剌人按照原来的传统自行处理。</p>
但今后卫所官员的任命,职务的世袭,需要大明朝廷批准。</p>
到了明军返回的那一天,瓦剌部众载歌载舞,杀牛屠羊、端着酥油和奶酒前来相送,场面欢快、热闹,曾经的战争阴云已经散去。</p>
更为壮观的是,大量举家移民的瓦剌人启程,跟随明军前往大明。</p>
历史上的忽兰忽失温之战,大明“斩虏首数千级,尽收其牛羊驼马十余万而归”。</p>
虽然是胜利,但割去几个个敌军士卒的头颅,抢走十几万瓦剌部众的牛羊,场面定然是凄惨的,不知道有多少瓦剌家庭家破人亡。</p>
而在这个时空,朱高炽在高希的建议下,实行了“宽仁、攻心”的政策,大大俘获人心。</p>
数千瓦剌士卒有尊严地安葬,数万瓦剌人移民大明,心甘情愿地带上了自己的财产“十几万的牛头驼马”。</p>
朱高炽领导的这次北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完胜,也是心理上的征服。</p>
至少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大明的北疆将迎来的一段安宁和平的日子。</p>
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正好可以跨越永乐中后期,以及洪熙(朱高炽)和宣德(朱瞻基)两朝。</p>
大明朝,即将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最为鼎盛的“仁宣之治”的时期!</p>
北征大军凯旋,大同府的大小官员出城十里迎接,百姓则兴高采烈、箪食壶浆迎王师。</p>
接下来的日子里,不仅仅是大同府,北部边境上这几年深受瓦剌袭扰的百姓,都可以放心进出、耕种、贸易了,人们别提多高兴了。</p>
除了欢迎太子殿下、北征总兵官朱高炽和这些凯旋的将士,大同府的官吏现场办公,为新到的瓦剌移民办理登记手续,进行初步安置。</p>
一时之间,大同府外入城的官道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p>
高希背上的箭伤还没有完全好,不过骑马已经不成问题。</p>
大同镇守吴高正在与高希叙话。</p>
“啊呀,高将军,你终于回来了,某特来迎接!”吴高一见高希就抱拳。</p>
高希下了马,与吴高在欢闹的人群中,慢慢往大同府走去。</p>
“不敢不敢!有劳吴将军出城迎接,辛苦辛苦!”</p>
“前方的消息早就传过来了,这回北征,你立下了汗马功劳,前几天发来的邸报上,说圣上龙心大悦,少不了加官进爵了。恭喜,恭喜!”</p>
“同喜、同喜!都是太子殿下运筹帷幄、领导有方。”高希笑着应酬道。</p>
“哈哈哈,高将军谦虚了”</p>
吴高说完这句话,忽然面露一丝尴尬,左右看了看,确定并没有人在注意他俩,便说道:“高将军一心在前方杀敌,倒将嫂夫人扔在这里不管了!”mgonЪoΓg</p>
“啊呀,琬琰,禁闭三天!老天爷啊!”高希叫了起来。</p>
自从半年前出了边关,几乎天天与马哈木斗法,每天累得像孙子,他确实将包括金琬琰在内的家里都抛在了一边。</p>
他在茫茫草原上征战的间歇,袁纨、琬琰、义子高强以及跟随自己多年的贴身男仆平安,他们的形象会时不时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不过紧张的战事或者身体的疲劳,往往令这些形象一闪而过。</p>
在回来的路上,又和朱高炽、朱瞻基、杨士奇等人聊了一路的朝局,还有西洋公司、制造公司、股交所这些事,他的脑子被这些东西塞满了。</p>
朱高炽倒是提起一两句,问高希的第一个孩子什么时候出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