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南下战略的深意(1 / 2)

一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似乎瞬间就把明康和中海,推向了对立的位置。</p>

可饶是以周正渊这么有魄力的男人,却仍不敢过于轻举妄动。首先,时机还不成熟,中海的替代技术还不够完善;其次,中海原来的计划,是要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慢慢渗透、慢慢施压,让那些裹足不前的企业,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后,从内部进行变革和技术突破。如此优胜劣汰,才能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p>

中海的战略轻易不能做出变动,因为随着阅历的增加和心性的沉稳,周正渊渐渐琢磨出了当初,老董事长制定并力推“南下战略”的意图。那个老人,真的有一双慧眼,跟他一比,饶是自己这么骄傲的男人,或是唐建业那样的老谋深算,都上不了什么台面。</p>

老人是站在“文化基因”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角度,来为中海集团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p>

为什么要南下?第一,企业一旦做大,就容易故步自封、不求上进,领导者会慢慢地精神麻痹,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第二,国人讲求“以和为贵”,不愿闹出太大的纷争;而且在头几十年里,大家也都是这么做的,相互之间都保留着默契,形成了一种行业间的潜规则。</p>

于是就衍生出了第三条隐患,中海集团盘踞北方,在行业内找不到对手,这样势必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的私斗和内耗。而且董事长去世后不久,这种隐患就已经爆发,更可笑的是,这种内斗还是自己牵的头,与唐家搞得死去活来。</p>

前三条酿出的苦果,只会由中海自己承担!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中海虽然表面强大,如今再回眸,其实早已混乱不堪。如今以唐震为首的保守派,竟然还提议削减研发经费,以此来削弱自己所把控的技术部门。</p>

而且这种声音,越来越甚嚣尘上。因为中海已经做到了行业一流,如果再将大把的经费,投入到研发之中,是不符合企业效益的。考90分和考100分,都是第一名,那为什么还要花费更多的投入,去追寻那100呢?</p>

因此老董事长生前制定的“南下战略”,在此时就显现出了它的重要作用!</p>

南下,首先就是为中海寻找对手、培养对手,借用外部力量所带来的风险性和威胁性,来夯实中海内部的团结。使之达到“打造百年中海、铸就民族品牌”的宏伟愿景。</p>

其次,国内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其在多个产业领域都存在结构性的畸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外资和外部技术的渗透,使国内那些所谓的“企业家”,以买办的身份,短时间内攫取了大量的发展红利。</p>

他们的钱来得太容易、来得太快,但究其根本,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自身过硬的技术,也不投入研发,只是把所有精力,全部盯在了如何开拓市场、掠夺市场上,他们已经成了贪婪的资本家,并借助手中庞大的资本和背后的国外势力,再去打压、消灭或收购那些有潜力的小公司。</p>

这种路子是不对的,甚至完全错误!周正渊如今已经彻底明白了,老董事长当初为什么要扶持“工大帮”的原因。老人家那么聪明,还能不知道把“工大帮”扶起来,势必就会给公司带来内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