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的观念里,君父就如曜曜天日,是不可以违背的存在。</p>
实际上“清君侧”其实是一项特别冒险的政治举措。</p>
同时也需要特别的勇气。</p>
很多人不愿背负历史的骂名,选择了舍生取义。</p>
试想一下。</p>
如果当年岳飞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入京解决了秦桧等求和派。</p>
并废高宗,在宗室中另立贤君。</p>
之后亲自主持北伐大局。</p>
那是不是会改变华夏数百年历史的走向?</p>
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者,方能有所成。</p>
龙不祥倒并不受这种观念的束缚。</p>
当日后他建造起一个庞大的国家和盛世时。</p>
时间自然会证明对错。</p>
他心中唯一的逆鳞始终只有洛妃。</p>
而这时的帝都。</p>
天武帝端坐于龙椅之上。</p>
神色竟是出奇的平和。</p>
或许是这些时日里遭受的祸患实在太多。</p>
又或许是因为他心中早就认定了龙不祥一定会反。</p>
这时反而没什么好惊讶的。</p>
所以此刻至少在明面上他保持住了他的帝王风度。</p>
大宋曾为了防备龙不祥,在陈州一带布有重兵。</p>
由宗仁昌亲自统帅。</p>
然则宗仁昌跟随白马营北归之日。</p>
陈言之就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妥。</p>
他立刻向天武帝进言,撤回了陈州一带的兵马。</p>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十分的准确。</p>
之后南部三州便相继投靠了龙不祥。</p>
如果当时兵马没有及时的撤回。</p>
那么以宗仁昌在军中极高的威望。</p>
或许这时这一路兵马早已不是大宋朝廷还能差遣的了。</p>
虽然陈言之的预判十分准确,可依然不能改变什么。</p>
因为这时的大宋朝廷早就没有大将可以差遣了。</p>
宗仁昌反了,张文山也反了。</p>
就算是年轻一辈中,荀继业于帝都城外大败。</p>
身受重伤,至今还没有恢复。</p>
就算恢复也没有用,败军之将,朝廷还敢把事关大宋生死存亡的一战托付给他吗?</p>
更何况,他们即将要面对的对手是那位公认的大宋军事领域第一人宗仁昌。</p>
还有仅凭五万铁骑,就在大宋境内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的段慕云。</p>
事到如今还有谁能阻挡他们的锋芒?</p>
偌大的朝廷之上,陷入了一片可怕的寂寥之中。</p>
人人面面相觑。</p>
或许也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能感受到。</p>
曾经的那位老将军负重前行,到底替他们承担了多少压力。</p>
天武帝心中越来越焦躁,他又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p>
没想到在这个关键时刻站出来的竟然是兵部尚书陈言之。</p>
陈言之能坐到兵部尚书这个职位,自然有其一定的才学。</p>
在后世,甚至有很多人把陈言之称之为大宋最后的体面。</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