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皋是张九龄的胞弟,在家中排行老三,年届六旬。</p>
他于四年前被李隆基任命为岭南节度使,手底下掌管着两万五千人的岭南军,主要军事目的是为了震慑岭南西道的土著,以及洱海地区的异族。</p>
由于距离长安千里迢迢,所以张九皋掌控的岭南军并没有卷入到这场内乱之中,南方的官场相对稳定。</p>
既然张九龄现在成了长安朝廷的宰相,张九皋自然也不可能站在对立面,便于去年腊月遣使抵达灵州朝拜,承认李瑛的正统地位。</p>
“既然武氏在淮南设置了节度使,那朕也要在江南设置节度使,要加紧招募力度,在长江沿岸布防。</p>
不仅要阻挡武氏母子向南逃窜,还要阻挡幽州叛军渡江南侵。</p>
故此,朕决定命张九皋带领一万岭南军赶往江南,就把节度使治所设置在江宁县。”</p>
李瑛在龙椅上正襟端坐,目视张九龄说道。</p>
张九龄出列道:“江宁依江而建,龙盘虎踞,若是被叛军拿下,将会以此城为跳板,向江南快速推进。陛下在此设置节度使屯兵,实在是慧眼如炬!”</p>
“那就有劳张卿尽快颁发诏令,调张九皋率部北上江宁布防,并积极招募兵马,打造船只,阻挡叛军渡江。”</p>
李瑛用威严的声音下达了圣谕。</p>
“臣遵旨!”</p>
张九龄躬身领命。</p>
一个萝卜一个坑,张九皋既然改任江南节度使,那岭南节度使的位子就空悬,亟需有人填补。</p>
岭南距离中原的战乱虽远,但云南地区的六诏、以及交州的百越、安南等异族也不是省油的灯,每隔三五年就有人跳出来作乱。</p>
为了加强对岭南地区的控制,唐高宗时期在交州设立安南都护府,为大唐六大都护府之一,代表朝廷管理岭南的汉民,以及各羁縻州。</p>
但随着府兵制度的崩坏,安南都护府的兵力越来越少,到了玄宗时期,兵力已经不足万人,于是李隆基便在广州设置了岭南节度使,与安南都护府一起管理岭南道。</p>
目前,皇室内乱,中原动荡,保不准岭南地区的异族哪天就会揭竿自立,所以必须派个文武双全的人过去才能震慑这些土著。</p>
京城里的武将大部分都被武氏母子裹挟到了洛阳,而崔颢、孟浩然、杜甫这些书生显然不能胜任这个重任……</p>
在琢磨了片刻之后,李瑛决定派遣宓州刺史张巡南下岭南,接替张九皋担任岭南节度使。</p>
张巡文能安邦,武能治国,关键时刻够狠,也有手段,有他去岭南,肯定能够震慑南方的那些土著和异族。</p>
“中书省还需要发一道圣谕到草原,命张巡卸任宓州刺史,尽快赶往广州接任岭南节度使,并把治所迁徙到邕州。”</p>
李瑛又给中书令张九龄下了一道圣旨,调张巡前往岭南接替张九皋。</p>
岭南道面积狭长,从最东边的潮州到最南面的驩州长达两千里,一旦南方的那些土著发生叛乱,从广州赶去协助平叛,至少要赶一个月的路程,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p>
所以李瑛决定把岭南节度使的治所从广州迁移到邕州,也就是从自己穿越之前的广州地区迁徙到广西南宁市。</p>
这样一来,倘若安南地区有变,岭南节度使麾下的兵马可以迅速赶往驰援。</p>
“臣遵旨!”</p>
张九龄再次举起笏板领旨,“中书省的诏书今日就会发出。”</p>
“这个安南都护府目前由何人掌管?”</p>
由于一直把重心放在北方以及中原地区,李瑛对于偏远的安南有些陌生,甚至忘记了都护的名字。</p>
“启奏陛下,目前担任安南都护府都护的人是晁衡,他于三年前从长安赶去赴任。”</p>
被任命为守吏部尚书的萧衡站出来回答皇帝的询问,这是他的职责所在。</p>
萧衡今年三十五岁,是太师萧嵩的次子,娶了李隆基的女儿新昌公主为妻,论起来乃是当朝国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