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殿内,密密麻麻地摆放着三百张案几,余应坐在席上,奋笔疾书。</p>
原本准备三四千人应试,学宫内的学舍够用,哪料来了八千试子,便不得不将大成殿、讲堂、空余的藏书屋甚至连大成门外两侧的厢房都腾出来做了考场,这才勉强将考生安排下。</p>
司马珍之在杨安玄的陪同下,带着祠部和吏部官员前来巡场,这些天朝廷官员受到杨安玄的热情款待,每人都收到一份丰厚的礼物,杨安玄还专门让人带他们到西市以半价购物。</p>
整日里游山玩水,美酒佳肴、歌舞弹唱相伴,让这些人乐不思蜀,科举如何操办随杨安玄说了算。</p>
司马珍之走马观花,随意走了一圈,道:“雍公行事稳妥,秩序井然。今日勾栏上演《满堂春》最后三折,孤可不能错过。科举之事有雍公主持,孤甚为放心。”</p>
“王爷,愚与你同去”,附和声不断。即便有人想留下,看到雍公似笑非笑的面容,也一并离开。</p>
送走司马珍之,杨安玄与郭高、孔懿等人再从每间考房走过,看着考房内拥挤的状况,叹道:“等明年愚要兴建专门的考场,要足够容纳一万以上的考生同时参试。”</p>
郭高心潮澎湃,道:“如此盛举,亘古未见,愚得跻身其中,何其幸也。”</p>
身旁孔懿、王志等人纷纷点头微笑,与有荣焉。</p>
八千一百四十七人应试,分为三场,明经、策论和杂文,第一场</p>
明经。从《诗》、《书》、《礼》、《易》和《春秋》中各取十题,或补空或释义,题目是孔懿、郭高等人所出,虽然这些大儒也有弟子在参试之列,杨安玄对他们还是很信任。</p>
即便有人询私,杨安玄也不会追究,就当是给这些大儒隐形的福利吧。</p>
八千多份试题,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雕版刻印,雕版印刷的工匠要等明经试过之后才能放出,以保证不泄秘。</p>
余应放下笔,看着写满字迹的试卷,再重头检查了一遍,确认无误才松了口气,抬起头打量了一下四周。</p>
四旁诸人或笔走如飞,或拧眉思索,有人喜笑颜开,有人愁眉苦脸,余应微微一笑,心中满是自豪,这些年五更起三更眠的苦读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应。</p>
按事先交待余应举手示意,有巡场的小吏上前收卷,谁不认识雍公身边的书令吏,不便出声笑着点头为礼。余应揖了一礼,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缓步离开考场。</p>
考场外广场,有不少学宫的师长在等待弟子出场。孔鲜背着手来回踱步,不时地抬头望一下大成殿,他的弟子余应就在里面应试,身为师长孔鲜也紧张。</p>
余应是他所收的第一个弟子,八千多人应试若能名列前茅作为师长亦颜面有光,作为圣人后裔,孔鲜对余应的成绩无比重视,期盼余应能一举成名。</p>
孔懿考问过余应后说此子天资聪颖,取中不难,但八千多人</p>
应试,天下读书人多聚于此,孔鲜听杨安玄之意十取其一,这难度可不小。</p>
见余应第一个走出,孔鲜心中一沉,平日这孩子很稳重,今天怎么这么快就交卷出来了。</p>
看到老师站在广场上,余应忙快步上前施礼,孔鲜板着脸问道:“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都做完了?”</p>
“禀先生,都做完了。”余应小声应道。</p>
看到四周望来的目光,孔鲜拉着余应来到一处无人处,轻声问道:“五十题都做了,可有不会的?”</p>
“都做了。”余应自信地微笑道。</p>
孔鲜看到余应的笑容,也不再追问,欣慰地点点头,道:“甚好,明日策试,重中之重,好生回去准备吧。”</p>
余应深深一躬,从容转身离去。</p>
明经试从辰正到午初,一个半时辰时间。结束的鼓声响过,八千多考生鱼贯离场,交头接耳的议论,有人急着回去翻书,有人争得面红耳赤,还有人顿足捶胸懊恼,也有人兴高采烈吹嘘。</p>
杨安玄看着考场众生相,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想起唐太宗那句著名的话来,轻声念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p>
第二日策试,同样由孔懿、郭高等人加上王镇恶、辛何等人出题,十道策试有治政、水利、助农、兴学、营利、断案、抚民以及军事多个方面,每人只需挑自己所长的两题回答即可。</p>
拿到策试题余应分感庆幸,若是一味在学庠苦读,他定然只会纸上夸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