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归无咎。似荀申、陆乘文,马援,孔萱,乃至功行更略逊一筹的箴石、申屠鸿等人,常被各族各宗底下之人视作“未来的近道大能”。但这一称呼,是就其潜力而言。
而今日的归无咎,一步踏入这奇特的“幽重之境”后,却真正可以如此称呼了
与其他是元婴修士,不如是“未来的近道大能”。
这绝非是就其潜力的称许;而是一种理所当然、更加确切的评价。
见道知道,有此境界;心虽渺远,根基尚缺。
其中微妙之处,不可不察。
除却法力积蓄的水磨功夫尚有不足,归无咎已立身于元婴境中超迈古今的最巅峰。这是真幻间履历和四部魔典两大奇缘相结合所诞之“果”。
若无真幻间机缘,便不能亲身窥见上境玄妙;
若无四部魔典俱足,便无法将那一线“非我所有”的裂痕和隔膜彻底泯灭。
归无咎出神半晌,忽地微微一笑。
这两道机缘相结合,倒是令归无咎忽地生出一个奇怪念头
今日情景,自己的上境大能打通夙慧临凡,亦无不可。
念及此,归无咎心中蓦然生出一丝悸动,欲与那位潜在的敌手,斗上一斗。
上下汇通,幽重自许。
自这一刻起,他“知道”了。
过往数十载以来,归无咎自信不弱于人,纵然是与轩辕怀相遇,亦未必不能与之一战。
但是此种观念与信心,到底依旧是一种源于经验的自信
自己采撷了如此丰赡之道术,获得了如此广博之机缘,修成了如此高明之神通,又有借道对证,心丹相合之术为羽翼,所有的一切相加,底蕴之厚可谓惊人之极;按照常理来,亦不当在任何人之下。
而今日的归无咎,才真正“知道”了剑心临凡,上下贯通,大致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若是斗上一场,谁胜谁负,不敢有几分把握;但是……毕竟是“知道”了。
“知道”,就是最大的底气。
归无咎闭上双目,约莫十余息后,骈指当空一划。
点点清微气机,随时演化,成就诸象。
归无咎立身之地,除却清泉冷雾,碎石星布,便清减再无其余了。但是此时气机幻动,周遭却多出了三树幼苗,六株嫩草;草木之间,环伺着两只白兔,两只狸猫,一条黄狗,一只犬之声相闻,往复奔逐;草木摇曳,动静之间,立刻就将清寂冷清之地点活了。
又过了十余息,眼前之意象渐渐模糊,消散,然后显化成一十五柄小剑,若沉若浮,环绕于归无咎周身三丈之内。
寒光潋滟,清辉凝形。
第五重,大成!
但归无咎似乎尤未满足。只见他眉头微皱,指尖又是一拨一弹。
三点寒芒,清光烁烁,迸发而出之后,立刻显化成“归无咎”三个大字,一尺多高,意象刚柔并济,如在秋千之上,缓缓飘荡。
这三个字,并非是归无咎刻意将剑意凝成如此形态。而是心意一动,纯出自然。似乎修为到了这一步,就必然是如此结果。
第六重,大成!
法门推演,元婴境中所能掌握的极限,六重空蕴念剑,水到渠成的成就。
这一关之难,不在法力之积蓄,而在心境之贯穿无二。凭借真幻间履历和四部魔典的水乳交融,一口气连破二境,看似惊世骇俗,其实何尝不是情理之中?
第五重一十五剑。
第六重一十八剑。
论数目的增长固然是缓慢了些,但是哪怕只是一剑的突破,亦是敌人承受极限的大飞跃。
除此之外,尚有一重心得。
空蕴念剑三四重境时,所得妙术号称为“余音”;五六重境之所得,号称为“寄情”。其中微玄,在归无咎将神通法诀推演出来的那一日,便已尽知了。
不但如此,寄情之妙,与寻常的助人秘术相较,暗藏了三种独到功用,亦是归无咎早已明了的。
其中最为玄妙之处,是此剑寄存于他人之身,既可以由所赠之人自由施展;亦可以由剑主亲身驾驭,人我两便。
归无咎眸中幽芒一闪。
初得此法之时,他只是从实用的角度,对其甚为满意。但是今日真正修成了,对于其中的深刻道理,才终于窥其全豹。
念头一转,面前清影一晃,又一个“归无咎”端立于三丈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