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密谋(1 / 2)

247密谋

(昨晚出去和朋友通宵,今天白天睡了一天,困死了,但还是不能断更啊,看在俺这么辛苦的份上,各位兄弟多多收藏和订阅吧,有月票就更好了。嘿嘿)

李子霄不知道于世明这个老匹夫打算如何报复他,但他知道于家应该不会罢休,他虽然不怕他们。

但毕竟他现在可是在扬州,在人家的地盘,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他也需要早做些准备才行。

和关道文分开后,李子霄对身旁刚过来的石英吩咐道:“石头,给老家发个消息,让天霸带着他的‘虎贲营’赶来扬州。”

“是,将军。”

但石英没走几步,又折了回来,摸摸自己的光头,为难的说道:“将军,你让老李带‘虎贲营’过来。

咱们这样调动兵马,万一被朝廷发现,弄出什么误会是不是会出事啊?”

“嘿,石头你现在做事,越来越会思考问题了,不错。”

李子霄见到石英能认识到这一点,很欣慰的说道。

“这点好办,让他们悄悄的来,来时化作普通人,将武器盔甲从徐州装船运来,让谢家负责帮忙。

走之前,我已经让富贵给徐州知府,偷偷送去了五万两的银票,那贪婪老东西想到没想就收下了。

咱们从徐州走的话,徐州官府不会为难咱们的,等李天霸他们到了扬州地界,我会让富贵的人接应他们,让他们暂时留在城外待命。

咱们现在可是在扬州城,在人家的地盘上,没有一支忠心,勇武的队伍在我身边,我总是不安心。

石头,你的护卫营人数还是太少了,还被子龙提前带去一半多到了金陵,看来回去之后有必要再扩建护卫营了。”

李子霄在一旁为石英解释道。

“原来将军早就想好了,那我去传消息了。”

石英听完李子霄的话后,嘿嘿一笑说道,随后离开。

“姓于的,希望你们识相点,不要来招惹老子,否则,哼1

石英走后,李子霄眼睛微眯,低声自语道。

………………………………………………………………………………

正在此时,在扬州一座府邸里,于世明正坐在后院的一间小屋里慢慢品茶。

于世明从关家出来之后,没有回家,而是直接带着自己儿子来到了一个挂着‘潘府’匾额的大户人家。

这里是现任扬州同知潘英的府邸,此时于伯仁站在于世明后面侍奉,扬州同知潘英正坐在一旁作陪。

“怎么好意思让恩师上门来呢,学生这段时间太忙了,应该是学生登门看望老师才是。”

此时,身为扬州同知的潘英一脸笑意,对着于世明说道。

“不怪您,为师知道你这段时间,正忙着向刚来扬州上任的林知府移交工作,事情多得很。

反倒是为师已经致仕,时间有的是,我来你这坐坐也是一样的,你心里还能记着为师就行。”

于世明抿了口茶,拨了拨杯子里漂浮着的茶叶,缓缓说道:“怀庆啊,你来扬州做同知也有三年多了吧。

你这个崇祯二年的一甲进士已经做到了扬州同知,八载过去早已物是人非,真是让人唏嘘不以啊1

一旁的潘英恭敬的说道:“学生能坐上这个位子,全赖当年恩师资助和提拔,学生从来就不敢或忘。

要是没有当年恩师的知遇之恩,学生今天估计还是一个贫寒如洗的穷书生呢。

而且学生来到扬州之后,也颇得于家配合,才让学生在扬州站稳脚跟。”

于世明故作谦虚的摆了摆手:“当年老夫也是看你是个可造之材,随手指点了一下而已,老夫从未教过你什么。

若非你有真才实学,老夫就是想照顾也照顾不过来,你能做到今天这一步,也是你自己的本事。”

潘英肃然道:“我大明朝有才华者,多如过江之鲫,学生又算得了什么呢。

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若非恩师当年的相助,学生又岂能高中?恩师之情学生此生绝不敢忘。”

“嗯。”

于世明笑着捋了捋颌下的胡须,对于潘英对他依旧如此恭敬的态度,十分的满意。

于世明好歹也是沉浮官海几十年的人,一步步从小小不入流的小官,最后得以进入翰林院,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虽说几十年来,他大部分都是再做一些有职无权的闲官,但也有一段时间他担任过科考的评考官。

经过他的手中举的考生还有一些,眼前的这位扬州同知潘大人,就是其中之一。

于世明跟潘英东拉西扯的,说了一会闲话,才真正说起重点来,也是这次他来见潘英的主要目的。

“怀庆,老夫蒙皇恩得以致仕回乡,现在看都你将扬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心中甚是欣慰啊1

潘英谦虚的说道:“扬州能有此欣欣向荣之景象,全赖皇上的鸿福,和上任万知府的功劳,学生不敢贪功。”

看到时机成熟,于世明朝身边侍奉的于伯仁暗暗使了个颜色,于伯仁会意后在身后故意长叹了一声。

说道:“潘大人,扬州虽然被大人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但也有一些人欺压善良,侮辱朝廷命官,大人可要明察啊1

“哦!竟有此事?”

潘英惊讶的问道:“贤弟,请把详情说说。”

于伯仁应了一声后,就把今日受到李子霄的侮辱,断章取义、添油加醋的诉说了一番。

然后才“义正言辞”的,说道:“这李子霄本是河南一处屯军将军,卑贱粗鄙的丘八。

如今竟然敢带领领军士,大摇大摆的进入我扬州境内,嚣张跋扈也就罢了,现在还敢侮辱我父亲。

我父亲好歹也是致仕的朝廷命官,那姓李的如此羞辱我父亲,简直就是不将当朝文官放在眼里,藐视翰林院。

如若不依法严惩王法何在,天理何在,日后若是其他武将们也纷纷效仿此人,咱们文官的脸面还往哪放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