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章 社会体系(1 / 2)

辛茂将面容严肃,颔首道:“其中危险,学生自然心知肚明。不过当日铸造局一战,诸多袍泽溃败之后便杳无音讯、生死不知,学生心急如焚。若当真战死也就罢了,可若是此刻同窗们正在终南山中躲避叛军之追杀,朝不保夕随时会丢掉性命,学生却因为怕死也坐视不管,于心何安?此去,连带学生在内共有三十余位同窗,大家都了解此行之凶险,也都做好了最坏之准备,连遗书都已经写好……所以,吾等势在必行。”</p>

学子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书院,接受最为新式的教育,又是“天子门生”,这给于书院学子无与伦比的骄傲与自豪,连带着使得这帮天之骄子有了一种“目空一切”的桀骜,根本不将除去书院之外的学子放在眼中,唯有身边的同学才能与自己相提并论,对于彼此的认可前所未有。</p>

再加上书院一以贯之的“爱国”“报国”“继往开来”等等理念不断灌输,使得书院学子前所未有的团结,将彼此认定为一同开创盛世的袍泽。</p>

凝聚力极强。</p>

所以学子们坚守铸造局之时舍身忘死、不离不弃,眼下辛茂将更不畏艰难誓要将失散的袍泽寻到,不使其冻饿于荒野之中、惨死于叛军刀下。</p>

房俊起身,重重拍了拍辛茂将的肩膀,沉声道:“既然如此,本帅自然不会阻拦,王方翼会率领两百精锐与你同行。本帅只有一个要求,若遇危难要相机行事,事不可为便懂得进退,不要鲁莽行事。书院学子乃是本帅一个一个亲手选拔,每一个都寄予厚望,不愿任何一人做无谓之牺牲。本帅希望那些失散的学子能够早已回归,却也不希望已经逃出生天的学子再有一人丧命!”</p>

“喏!”</p>

辛茂将心中感激,郑重道:“学生谨遵司业吩咐,若事不可为,当立即撤退,绝不鲁莽行事!”</p>

“行了,出发吧,万事小心。”</p>

“喏!”</p>

待到辛茂将走出帅帐,房俊站到窗口处负手而立,遥望着辛茂将快步跑到校场,与哪里早已集结的王方翼部汇合,很快如雷的马蹄声传来,一支两百余人的骑兵风驰电掣一般驶出营地。</p>

直至消失不见,房俊才叹口气,反身走回书案之后坐下。</p>

按道理,他是不应该放任辛茂将去终南山搜寻岑长倩等人下落的,非是他冷血不愿对溃散终南山的学子予以搭救,而是自玄武门至终南山,途中几乎横穿叛军占领地域,要在数座军营之间无声无息的穿过,难如登天,而一旦被发觉,几乎没有逃脱之希望。</p>

之所以答允辛茂将的请求,更将野战经验丰富的王方翼派去同往,是因为在他看来若是辛茂将能够完成解救,当真将溃散的学子带回来,那么这一批学子在心性、精神、信仰上都将完成一次蜕变。</p>

不仅成为性格坚毅的国之栋梁,更会精诚团结,这将在往后数十年间对朝堂产生天翻地覆的影响。</p>

“士族门阀”盘踞朝堂数百年,早已根深蒂固,即便数代皇帝克继此志、坚持不懈的予以打击削弱,也非百年不能消除顽疾。</p>

除非似朱温那般在白马驿一股脑的将天下门阀精英熟悉杀绝,断其脊梁……</p>

然则似朱温那般酷烈手段也只能王朝倾覆之际才能使用,否则顷刻间便是天下动荡、烽烟四起之末世景象,王朝倾颓、天下混战,百姓民不聊生,自贞观以来十余年辛苦改革之成果毁于一旦。</p>

否则,即便是武则天那等将政治玩弄得炉火纯青的惊才绝艳之辈,也不过是压下关陇门阀,却扶持起江南士族、山东世家。一家灭、一家兴,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p>

如何根治门阀政治?唯有以毒攻毒。</p>

这个“毒”,便是与门阀并列的“党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