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尊重所有工作中凝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对佛教没兴趣。所以进了尼泊尔馆也只是看看画,看看介绍,其他佛像什么的都一眼过。主要还是这馆里没餐厅,按理说这边也是古中国影响辐射范围,那吃的东西应该有特色但差不多,张耳只是想尝尝鲜,但太鲜的也扛不住,可是这馆里没餐厅,这就想鲜也没了。</p>
张耳在公会群里分享了一下情况,建议大家吃饱了再来。群里有人去过尼泊尔,说那地方的食物都是肉,但非常咸,大概是因为地域需要而养成的风俗习惯,如果没练过,真的习惯不了。</p>
好吧,张耳这下淡定了。因为上次广州之行后,他爱上了清淡食物和粥。那些重口味的,比如重油重盐重辣椒之类的,不是不能吃,但等闲也不会主动去吃。</p>
再往旁边走,是伟大的阿三之家,印度馆。</p>
印度馆面积4000平方米,设计灵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展馆的圆拱形大门,建筑灵感来自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Siddi Syed”寺;广场地面为陶土与青石修建,灵感来自瓦那纳西的兰浦尔宫殿,通过内置水管实现制冷;中央穹顶象征着印度“万象和谐”的主题,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以及基督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张耳觉得印度人也是教徒伪装下的实用主义者,因为这么多宗教集中在一起,没像中东那样打成千年血仇,反而还能统一,简直是奇迹),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佛法圣地,找回内心的宁静。</p>
印度馆使用的建筑材料大部分均为可再利用材料。建筑设计中大力推行低能耗的手工材料,鼓励重复利用。采用最先进的制冷与照明系统,实现低能耗高效率。小型风车与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充分利用永久性的可再生能源。零化学物质的场馆设计,安全排放无污染。经过工厂处理的再循环水将用于绿化灌溉,并将展示一个雨水收集系统。中央穹顶外覆各种草本植物,配以铜质生命之树,楠竹网格与钢筋混凝土的使用织就了一个吸音天花板。太阳能电池板、风车以及穹顶上草本与竹木等建筑元素的运用,充分体现节能高效的理念。</p>
展馆每小时能接待1500名参观者,参观者将通过影片、演出、美食和特产触摸印度。丰富的传统文化、多样化的宗教信仰、传统与现代科技发展、城市和农村的融合都是印度馆的展示内容。</p>
印度馆所有的展示都围绕“城市与和谐”的主题展开,通过由古至今的印度城市时空之旅,从公元前2000-3000年的莫汉佐达罗和哈莱潘文明,到中世纪时期的MOHALLAHS城市生活形态,都被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出来。同时,印度展馆也展现了城市生活的演变,在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和不断严重的环境问题面前,社会不同部门、不同阶层、城乡之间如何以贸易和服务的交换获得最大程度的和谐共处。</p>
此外,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印度科技产业,如创意设计、科学技术以及最新技术的展示也将是展示重点,包括信息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多家印度前沿公司也都将在世博会上得到充分的展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