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三章 农书(2 / 2)

并且再按照他们实地的经验,在各郡各县,进行农书的微调。

因地制宜的开发农业技术。

董良如今是提供一个基本教材。

最终的《豫章农书》要靠豫章农民在大地上书写。

而其余各郡视情况而定,能适用的适用,经过本地农官进行微调。

如果出入较大,或者有本地的典型问题,则根据本地情况,进行本地的农书编撰。

而董良则会派出学生,对相关典型问题进行根本性的研究和探讨一般规律。

董良如今的技术推广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就是分工。

有落实在大地上技术,有教材中总结的普遍规律和技能。

也有进行最终的追根究底的纯理论研究人员。

当然这些人员是从多到少的配置的。

而董良自己也会给这些官员,学生,教习,讲课。

董良擅长的不是农业技术,但是擅长案例分析。

董良通过自己对农业的学习,经过对老农经验的总结,再加上于河湾,于山地,于平地耕地的具体情况的调查。

通过几个方面去分析,使之成为一个粗浅的案例。

然后董良将这些案例分析讲解一下给这些人听。

教会他们总结提炼的本事,教会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本事。

教会他们对着主次矛盾分析以及辩证看待问题的本事。

主次矛盾与辩证眼光,并非许多人认为的专门用来屠龙的技术。

事实上,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辩证法与矛盾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是至理名言,都是圣经。

这边大院里,农业官员,董良每日讲一节课。

他要尽快的将这些人初步的用起来。

一定要在过年前,把这些人撒出去。

把农业技术的种子撒出去。这样在春耕前,给他们留下一个教导他们负责的各地本土官吏和农民的机会。

这样,在开春第一季,就能应用上最先进的农业技术。

这样的效果一定是惊人的。

在三辅之地,有好的耕作方法推广的时候,收成能翻倍,而其中的好手,还能再次翻倍。

而三辅之地,一直是秦汉的核心区,作为经济政治中心,其本事的技术就有优势,还能再翻倍,就不用说还在刀耕火种的长江以南了。

纵然现在董良推广的技术没有经过本地的实验,未必是最合适的技术。

但是以中原最先进的经验,比中原更好的工具,即便是农田还不成熟,但是产量翻个两三倍还是绰绰有余的。

毕竟南方大部分地区,现在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连中原产量翻倍前的产量都没有。

而一旦这一季粮食成熟,这四郡就算是被刘备抓稳了。

赶都赶不走。

试想一下,面对三四倍的产量增加,谁不会高呼一句圣人下凡。

谁不会高呼一句,刘豫州来了,江南的天就亮了!

这四个郡的百姓一定会把刘备当成真命天子,而这四郡周边的郡里百姓也会看见隔壁的大喜事,未必心里没有想法啊!

------题外话------

感谢弗为远大,想个p名想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