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章 路两分(2 / 2)

大剑 九指书魔 1806 字 2022-09-09

常思豪呵呵一笑。改容道:“皇上。有些话。臣不知当说不当说。”隆庆见他变得严肃起來。微微一愣。忽然猜到什么似的。伸手一拦:“皇兄既已隐遁。徐阁老又无异动。他与南方之事。不提也罢。”不料常思豪却道:“我要说的与徐阁老无关。”

隆庆看了看他。展袖示意道:“讲。”

常思豪挑起目光:“皇上。您是读过大书的人。请问自古以來。百姓为何要起义造反。”隆庆一听这话。脸色也凝重了下來。思忖片刻。缓缓道:“或官逼民反。或贫富不均。”常思豪道:“说得好。不管是叫义军还是叫反军。总之是国家叛逆。若是有口饭吃。谁会來干这掉头的买卖。您在宫中。怕不了解情况。如今南方多年防倭封海使渔民无鱼可打。豪绅圈地使农家无田可耕。这些渔民、农民闲下來饿着肚子。有人登高一呼。发粮给米。他们岂不相从。”跟着一五一十。把江晚和自己说过的南方情况讲述一遍。

隆庆听罢手扶椅背缓缓而坐。良久无语。

常思豪道:“如今鞑靼、瓦剌、土蛮、西藏各处强敌环伺。都在等待机会。盼着大明内乱。聚豪阁不同于寻常反贼。朝廷还当尽量安抚。若能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将他们招纳过來。则江南半壁皆安。外族无机可乘。九边形势也能缓和不少。其实他们处在蛮荒之地。无非是缺乏生活物资。俺答多年要求封贡开市。用马匹换些铁锅茶叶。大家互取所需。又有何不可。说句实话。咱们处处以天朝大国自命。说什么礼仪之邦。人家便不是娘生爹养。就沒有礼仪伦常。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依我看以地域、民族划分人群。相互歧视攻击。皆不可龋莫如相互尊重。多作交流。融合文化。各展所长为好。”

隆庆叹道:“你这些话。与当初高阁老所言颇合。句句在理。我又何尝不知。只是你我作如是想。百官不如是想。百官作如是想。百姓岂作如是想。纵我大明上下皆如是想。鞑靼、瓦剌这些外族又怎会与咱们一同此心。”

常思豪心头微动。忖道:“原來高拱也对他说过这些。是了。高拱与郑盟主志同道合。自是对推行剑家宗义不遗余力。可惜他被徐党攻讦。挤出了朝堂。否则倒真可成我之强援。”

想到这些有胆有识的国士或走过亡。他禁不住心头血热。恳切道:“以前我也是这么觉得。但有些事不试着做。就不知道结果如何。我当初只是个小伙头军。只知道砍一天敌人。就有一天肉吃。可是接触人多了。慢慢的也就明白了很多道理。外族杀咱们。咱们又杀外族。杀來杀去沒头沒尾。多少钱财性命都浪费了。刀枪剑戟砍不倒一个民族。真正能服人的。是思想。是人心。只要能设身处地、以心换心。将人之所想变为我之所想。将我之所想。也都传播给人。那么人就是我。我就是人。天下皆我。岂非万众一心。”

隆庆听得双睛透亮。起身一把抓了他手道:“贤弟。沒想到你有如此见识。”

常思豪倒被他吓了一跳。忙道:“见识不敢当。只是一点小想法而已。”

隆庆笑道:“不是小想法。这才是大战略。此伐心之道。即不战之兵。乃是上策中的上策呀。”

常思豪一愣。心想我说的是“换心”。怎么到你这儿却成了“伐心”了。刚要说话。隆庆拍着他手背续道:“不过。开海封贡之事。干系重大。须得经百官议后再定。咱们火燎眉毛。还得先顾眼前。曾一本这伙海贼规模不校若能将他们一举平定。也能对其它各处有所震慑。古田方面原就蠢蠢欲动。此次曾一本犯广州。韦银豹说不定会借机举事。这一方又不可不防。”

常思豪点头:“是。”

隆庆道:“张阁老和朕商量过了。他建议分兵两路。让戚大人赴广东。讨曾一本。让俞老将军归广西。以防古田。朕觉得还是比较稳妥的。但是对聚豪阁事。又不能不有所担心。所以有意请贤弟随俞老将军督军同去。沿路探一探聚豪阁的虚实。若得其便。就与老将军或收或剿。将其收伏平灭。以绝后患。不知贤弟可方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