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信息</p>
玄中寺,初名石壁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洪相乡洪相村北约3千米的石壁山上,是明朝至清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它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之一。占地面积约为12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主要由寺院殿堂、秋容塔、塔院、迁安桥、摩崖石刻、历代石刻等构成。</p>
### 二、历史沿革</p>
* **北魏时期**: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高僧昙鸾晚年移住玄中寺,宣传净土宗要义,很多人皈依该宗。</p>
* **隋唐时期**:隋末唐初名僧道绰住持玄中寺,寺庙再度兴盛。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并赐名“石壁永宁寺”。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内建“甘露无碍义坛”,同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p>
* **宋元时期**:宋哲宗赵煦元佑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两次大火,烧毁大半,分别由住持道珍、元钊主持修复。金末,寺院再度毁于兵火。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达到了极盛。</p>
* **明清时期**: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p>
* **近现代**:民国时期,玄中寺因战火已基本成为废墟。新中国成立后,在大长老的直接关怀下,国家从1955年先后六次拨款对玄中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建。1983年,玄中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1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 三、建筑布局与主要建筑</p>
玄中寺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从低到高,错落有致,与山势融为一体。</p>
* **天王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三间,屋顶翼角高。正中供皆大欢喜的弥勒佛像,两边为泥塑的四大天王像,威武勇猛。殿内大肚弥勒佛端坐正中,右手挽念珠,袒胸露肚。弥勒佛后有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所塑佛教护法神韦驮彩塑。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p>
* **大雄宝殿**:是玄中寺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前有廊,殿钟悬挂左侧。正中供奉着阿弥陀佛木刻立像,佛像上方高悬“雪峰连相”横匾。大殿四周悬挂着十六罗汉画像,为国家珍贵文物。与其他寺院的大雄宝殿不同,玄中寺的大雄宝殿独奉阿弥陀佛像。</p>
* **七佛殿**:上悬挂着“西方圣境”门匾,寺内供奉着泥塑镀金的七佛像,均为坐像。这七佛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佛、拘楼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七佛殿两侧建有碑廊,陈列着历代碑刻21通。</p>
* **千佛殿**:是玄中寺的最高点。殿内供牵着600余尊小型坐式佛像,正中供奉着一尊“旃檀佛”,结跏趺坐于金色莲花之上,佛像高1</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