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尚道:“先生所言不错,只是如今天下大乱,秦人侵凌天下之势已成,北地偏狭,久之只怕难以自保。”</p>
张良道:“将军之言是也,此次合纵攻秦未成,天下抗秦中坚力量三晋与楚国已然生出嫌隙。诸国将领之中春申君回国之后被楚王申饬,李左车离开邯郸,庞煖已老,魏国信陵君已死,我韩国并无可用的大将,由此看来山东诸国恐怕再难有团结一心伐秦的机会。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山东诸国不伐秦,则秦国必然东出,逐一击破天下诸侯。</p>
君上虽强,并不被赵王信任,若是当初赵王肯听从春申君建议用君上为联军统帅,此次合纵就算不成功,也必然夺回大部三晋失地,是天下大势改观。时至今日,君上欲保赵国已然不可能,若是君上只想护住北地三郡,则尚有可为。”</p>
武安君详询之,张良道:“我闻昔年魏武侯与吴起游于西河之上,魏武侯感叹美哉乎山河之固,吴起回道在德不在险。如今秦国虽强,民心不附,这两日我在北地所见,武安君之仁德人人感戴,在民心上君上强于秦人。</p>
其次庞老将军和左车兄被困,君上以四万之中调动秦军四十万,还击破了数万秦军,所为兵在精不在多,君上之精兵强将,何惧秦人。昔日合纵伐秦,我思之良久也未想到破敌之策,左车兄自上党直击河东,深入河西,此战震惊天下,可见左车兄之将才,并不在君上之下。我总听先生言道君上军中有一个猛将荀国忠,也是大将之才,如今君上军中连将军和司马将军在内有四个世之名将,均能独当一面,又何惧桓翊蒙骜之流。</p>
其三秦人侵凌天下所仗者,步卒战车尔,北地山多险狭,最利骑兵作战,君上练好了骑兵,秦军虽多,终究无所作为。</p>
其四我闻武安君击破匈奴之后收服东胡,茫茫草原数万里,都是君上的退路,万一作战不利便可遁入草原,秦人岂能在北地长期留驻大军,待秦人大军远去,君上再夺回三郡便可。”</p>
武安君道:“以先生之意,李牧终究保不住赵国吗?”</p>
张良叹息一声道:“若是赵王是个贤君,重用君上,或许还有一丝希望。良在邯郸大半年,邯郸之糜烂,尤胜于诸国,君上真要保住赵国,只有杀了昏君奸臣方可。”</p>
武安君一时语塞,让他杀赵王那是万万不能。果然如张良所言,若是赵王郭开不除,自己在前线作战之时万一被郭开算计,实在是防不胜防。</p>
武安君叹息一声,又道:“若是秦人占了除北地以外的所有城池,那时举天下之兵而来,北地地狭民贫,终归难以抵挡。”</p>
张良道:“我闻秦王政之贪欲比之历代秦王尤甚,秦人殄灭诸侯之前若是来攻北地无功,必然舍北地而攻诸侯,因此秦国灭尽诸侯之前不会对大举进攻北地;若是秦国灭了天下诸侯,若是秦人大举来攻,君上只需沿途骚扰,若是秦人不肯退,君上便带边民退入草原,秦人占了北地无用,必然转攻百越,待秦军大队深入百越之后,君上再回兵攻击三郡,必可复得北地。秦人多番攻伐都不能克服北地,自然会遣人来劝降,那时君上稍稍势弱,遣质子到咸阳为质,必可求为秦人北地藩篱。那时君上便可稳坐北地以观天下之势,若是秦王善待天下之民,就此归附了秦国也无不可,若是秦王鱼肉天下,久后天下之民必反,那时君上义旗一举,天下景从,必可灭秦。”</p>
武安君听张良之言,觉得跟司马先生所言相差不大,因问道:“如此当务之急为何?”</p>
张良道:“北地之民大半有胡人血统,游牧为生,若是训练得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如今君上兵少,正好遣军中将领训练边民,一旦君上战旗一举,北地可云集铁骑三十万,或战,或退皆由君上。”</p>
武安君大点其头道:“我也正有此意,只是朝廷对边军管理甚严,如此大量训练边民,只恐朝廷不安。”</p>
张良道:“此时易尔,如今赵王内外交困,虽不重用君上,亦不敢轻易得罪君上,因此君上只需上书赵王,就说心忧秦人之来,恐朝廷兵马不足,因此想要训练边民以为后备,粮饷自筹。赵王见君上已经禀明,又不用自己出粮饷,自然没有反对的理由。”</p>
武安君又问其次,张良道:“秦人有今日之强大,皆因变法,变法为强国之道,因此武安君可以仿照秦国在北地实行变法。”</p>
司马尚道:“变法乃是国家政事,若是武安君在北地变法,大王必然不容。”</p>
张良道:“此事不难,武安君只需上报赵王说要改革军制,赵王必然应允。武安君有训练边民,边民得了训练,与军中士卒何异,如此便可以军法治民,一举两得,便是赵王知道了,也无法反驳。”</p>
武安君也是大点其头,变法之事武安君也想过,只是不便实施,也就罢了,时时想起来也有一些遗憾,想不到张良几句话就解决了,因此对张良也是大大叹服。</p>
武安君对北地缺粮之事也是十分忧虑,虽然夺了燕国武遂和方城,这些年北地人口忽然暴涨,粮食依旧不够。张良建议武安君平日里让官府高价收储粮食,北地商贸繁盛,商税多有富余,用于补贴购粮并不吃力。高价收储一则可以让北地边民增加种粮面积,二则可以吸引粮商贩粮到北地。</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