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上京御书房,载入圣典秘密追查(2 / 2)

以期让人看到他求才爱才的宽厚心胸,吸引更多贤才良将进入朝堂,辅佐治理大乾江山。</p>

是以看着魏无期信函里,对于赵元所做诗词纳入书院圣典的建议,他仅仅沉思了片刻就批阅写下了同意二字。</p>

然而这一行为,直接看得老太监扑嗵一声跪了下去。</p>

“陛下如此,实为不妥啊!”</p>

词作再好,但也难逃追思前朝影射大乾之嫌。</p>

何况那赵元不过一小小童生,所作诗词即便再好,也没有纳入书院圣典的资格。</p>

毕竟读书人眼里的功名地位和长幼尊卑不可逾越,否则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风波。</p>

然而像是知道老太监接下来想要说什么,刘坤当即微笑摇头:“不必多言,朕意已决!”</p>

一首饱含禅机哲理的插秧诗,便将农人形象升华至伟。</p>

一首情境意境心境融合表达得妙到毫巅的青玉案,更是让人浮想联翩拍案叫绝。</p>

如此水准,即便书院圣典里的一些诗词,也难以望其项背。</p>

而且他不仅敬仰魏无期的文道,更相信魏无期的眼光,甚至从来都没有怀疑过。</p>

否则在君臣之礼的规制下,他也不会允许魏无期使用书信而不是奏折来向他上报消息。</p>

这是他们君臣亲密无间的一种表现,不论尊卑,只谈天下,无论何时,一纸书信即可!</p>

更何况魏无期在书信里大赞赵元以平民百姓身份,大行报国之心,敢以一己之力担负永宁的流民安置问题,可谓大忠大义。</p>

甚至从魏无期书信中得知,那赵元虽有满腹经纶,但却并无官场朝堂之意。</p>

这种清风明月般的隐世贤良,若连才华也被埋没岂不可惜?</p>

这样的人,这样的诗词水准,岂能受限于功名地位,没有载入学院圣典的资格?</p>

尤其那首直击灵魂的临江仙,几乎触动了他的心底最深处,让他瞬间想起了一个人。</p>

那便是在大离王朝腐朽崩溃时,和他一起高举义旗建立大乾政权的结拜大哥,赵乾!</p>

可惜时过境迁,心中纵有万般思量和遗憾,也早已物是人非。</p>

不过一念至此,他像是猛地想起了什么,目光骤然犀利地扫向老太监追问道:“你可还记得当年那个萧灵儿?”</p>

“哪个萧灵儿?”</p>

老太监一脸迷茫,完全跟不上刘坤的思维跳跃。</p>

但紧跟着,也像是一下子反应了过来,不可思议道:“陛下是在怀疑那赵元?”</p>

“不,不可能,当年一路向西直至景国都没有寻到,世上哪儿有这么巧合的……?”</p>

“查,立刻秘密去查!”</p>

刘坤霍然起身,紧紧攥着手里的信函,表情复杂道:“不管是与不是,都不要惊动他们!”</p>

“喏!”老太监一脸肃然。</p>

当年之事,陛下一直心存愧疚,但为了大乾江山他又不得不那么做。</p>

不过那赵元怎么可能会是镇国侯爷的后人?</p>

这也太扯了!</p>

毕竟当年调动成千上万的斥候,也不曾追查到侯爷妻儿的蛛丝马迹。</p>

何况那时新朝初立,内寇外敌四处流窜,带着幼子逃亡的萧灵儿发生不测的概率极大。</p>

老太监内心五味杂陈,但也像是由此想起了什么,小声嘀咕道:“陛,陛下?那之前璟仪公主遇刺一事,还要不要继续追查?”</p>

“自然要查!”</p>

刘坤目光灼灼,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瞬间散发开来:“继续暗中跟进查实,看看到底是不是太子的手笔,若真是他……!”</p>

老太监顿时屏息低头,一动不敢动地静待着下文。</p>

“若真是他,也暂时不要打草惊蛇,我倒要看看朕的这个好儿子,到底在和八方景那个老东西一起干些什么,那永宁偏僻之处……。”</p>

随着刘坤声音低沉地继续开口,内心早已七上八下的老太监,完全不敢直视刘坤的双眼。</p>

因为他早就得到一些消息,知道公主遇刺的永宁地界,有太子刘昊的势力盘踞。</p>

简而言之,行刺事件若真和大皇子有牵扯,陛下绝对会龙颜大怒,掀起血雨腥风!</p>

老太监内心惴惴,说话间就要转身跨出书房。</p>

不过这时,身后又传来了皇帝刘坤的声音:“还有,去把国子监的秉笔大学士虞浩,还有户部王圭王大人给朕叫来……!”</p>

老太监内心不由又是一颤,顿时对那个赵元更加佩服了起来。</p>

虞浩乃大乾第一门阀虞家的长子,学富五车智识渊博,深得陛下器重。</p>

王圭更是主管朝廷钱粮的户部尚书,四大门阀里王家的家主。</p>

显然陛下不仅认可了赵元的诗词文章,更对信函里赵元的商事兴国之论起了兴趣。</p>

这是要找两位肱骨之臣前来商议,打算准了魏无期想要据此发展商贾贸易的尝试建议。</p>

毕竟朝廷里的任何一项重大决策,陛下一般都会先找来心腹大臣听听看法。</p>

但是要想把商事兴国的策略直接提升到以农耕为本的层面,怕是不会那么顺利了,因为这种逆转朝纲的国策大政,必须还要获得大部分文武大臣们的朝议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