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在张怀仁死前,无论皇帝对他有什么不满,也就是个工作问题,然而随着朝堂上风波的愈演愈烈,皇帝陛下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张怀仁得罪的官员确实不少,甚至都不用他自己动手,就有一大批人等着落井下石。</p>
毕竟张怀仁在任这么些年,那些贪腐受贿的,尸位素餐的,拉帮结派的官员,多多少少都被他收拾过,要说心里没点记恨那是真不信,但偏偏讽刺的是挑起这一切的都察院御史杨知和张怀仁并无往日恩怨,但他那封奏折却真正地成为了这一切的开端。</p>
于是张怀仁的家眷扶灵出京才走了不到五十里就被连夜追了回来,唯一有遗漏的是那位当初被称为小阁老的张承,不知道是不是张怀仁早就料定会有今天这一幕,在当初顾怀回京在酒楼闹出那一场堵门不让走的风波之后,张承便被他打发回了老家。</p>
棺材停在张府,家眷被暂时看管,接下来就是百官议罪,朝堂上官员们面面相觑,抬头往上看便发现次辅杨溥一副面无表情的模样,显然是不打算出声--好在朝堂上除了那几个给张怀仁弄出来十大罪的跳梁小丑外还是有很多明白人的,最后也就议出来个“弊弄天子,专权蛮横”之类的罪名。</p>
但很显然皇帝陛下对这罪名很不满意,对官员们糊弄其事的态度也很不满意,所以在第二天,新的旨意就下来了。</p>
家眷发配的同时更进一步,抄家。</p>
这就缺了大德了,张怀仁头七都还没过,兢兢业业干了那么多年,结果死了还没几天就被折腾到这个地步,朝中一些近年才步入仕途的官员们瞠目结舌,显然是之前没见识过大魏天子的这种做事风格--连脸都不要了。</p>
其实说到底只不过是他们不够了解那个陛下而已,首辅身死,次辅代政,杨溥虽然比张怀仁好说话一点,但显然也不准备让陛下去碰国库寻仙问道,事实上修问仙台的旨意在张怀仁死之后第二天就送到内阁了,可还是被杨溥封驳了回去,皇帝陛下眼见短时间拿内阁没办法,便把目光投向了成为众矢之的的张怀仁。</p>
在他看来,之前那些被张怀仁堵回去的愤怒,不发泄实在对不起自己,而张怀仁当了这么些年的首辅,哪怕手再干净,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份不低的家产--抄家既能出气,又能顺便捞一把,何乐而不抄?</p>
至于百官会怎么想,他实在不想去管。</p>
最关键这事儿他还不太放心让官员去干,不知道是怕那些官员和张怀仁有交情下手太轻还是怕他们中饱私囊,于是在下了旨意的第二天,一帮宦官就挽着袖子像模像样的守住了整个张府,开始抄家。</p>
其实硬要说起来,在大魏这个官职随时能丢只要有关系就能重回朝堂的年代,抄家也没啥,从开国以来被抄的人多了去了,倒霉了就抄家,抄完了拉倒,只要还有名声和关系在,过不了几年说不定还能更进一步到时候捞回来也就罢了。</p>
但此时还没人能想到,这批让人啼笑皆非的宦官抄家居然抄出来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惨剧。</p>
不知道是不是从很多年前起宦官就被打压,这帮阉人没办法掌权开始,他们的心理就逐渐出现了问题,这次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陛下因为张怀仁的教训算是彻底对官员死了心开始委以他们重任,这批宦官这次打定了主意要给陛下看了看他们的表现,于是从大魏元熙八年八月二十二日开始,到九月十一日止,他们封住了张府的门,不准任何人转移财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