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指望他们能打赢校长,不如相信我是(1 / 2)

人的名树的影。</p>

叶洛要搞助学基金的事情很快就在参加北平会议的一群人里传开了。</p>

他惟一创办的基金——叶氏慈善基金会,刚出来时遭到无数人的质疑和嘲讽,叶洛没有气馁,顶着巨大压力将它一步步经营了下去,这才有了现在的风评和名气。</p>

许多人很后悔没有入股叶氏慈善基金会,为自己的鼠目寸光感到羞耻。</p>

挣不挣钱其实不重要,若是能像叶洛一样在北方获得如此大的民心,花点钱又如何?</p>

因此这个助学基金才起个头,除去阎老西外,又有诸多大大小小的军阀和各界名流联络上叶洛,希望能入股出一份力。</p>

汪某人举办的北平会议还在继续召开,但人心早已涣散,后面两天的进程就是在走走流程,没人真的在意结果和未来。</p>

他原以为能靠这个积累一些人脉,集合那些看校长不爽的势力,将他们联合起来配合自己一起反蒋,再不济,靠着此次北平会议,至少得确认自己在反蒋势力中的龙头位置。</p>

奈何三天过去,北平会议的热度甚至还不如叶洛搞的这个助学基金。</p>

如今北平这边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争相报道着北大助学基金的新闻,恨不得天天把叶洛的照片挂在头条引流,至于这个北平会议,还得汪某人出钱,他们才舍得分一个小夹层给他。</p>

待遇差距之大,令人唏嘘。</p>

张汉卿总算看明白了这批人的情况,混了三天吃吃喝喝,准备拍拍屁股带叶洛回奉天潇洒。</p>

按叶洛的笑话,“指望他们能打赢校长,不如相信我是秦始皇”。</p>

虽然不知道这个笑话的典故在哪儿,但张汉卿莫名觉得好笑。</p>

与北平会议相关的一切事宜叶洛都没有去掺和,偷偷潜藏在北平的情报处特务们观察了许久,终于确认此事,马不停蹄的拍了电报给校长,为叶洛澄清了一切。</p>

其实这群特务也不想和叶洛为敌,甚至隐隐希望能和二少爷站在一个阵营。</p>

多次事件证明,即便是号称“活阎罗”的戴立也搞不定叶洛,好几次成为他的手下败将,谁还敢正面和二少爷互刚啊?</p>

叶洛在北平一直留到了十二月底,这些天都在跟北平的十所国立大学(包括清华)的校长,商量创建叶氏留洋和科研基金的事情。</p>

他为北大风风火火搞助学基金,个人出资100万大洋,社会募捐400万大洋,很快就凑够了骇人的500万大洋,帮北大先发了拖欠的教职工工资。</p>

剩下的那些钱由叶氏投资在北平的分部掌管,平时用于各项商业投资和使用,以此利滚利,若北大师生有需求,只要向校内高层申请,最后通过助学基金委员会的审核,便能成功提款,以解自身燃眉之急。</p>

介于前世的种种经历,叶洛在设立助学基金后,着重强调了要精简管理人员数量,尽量简化内部流程,不要搞得和政府部门工作一样,学生申请一百大洋助学,最后得一年半年才审批完成。</p>

只要有钱的地方就有蛀虫。</p>

幸好叶洛深谙此道,有叶氏慈善基金会的前车之鉴,助学基金至少前期运作的非常完美,没碰到什么难题。</p>

委员会成员初步认定为五人:叶洛、蔡元培(现任校长)、马裕藻、校长、张汉卿。</p>

其实真正管事的大概就只有蔡元培和马裕藻了,叶洛偶尔提供意见,至于校长和张汉卿就是挂名,借一下他们的东风,也顺便提供一下政治界的后台。</p>

这种不花钱却有好名声的事情,校长乐得不行,满口答应,完全忘记了北大曾是地下组织成员聚集的“匪窝”。</p>

二少爷仅仅花了几天,说了几句话,写了张支票,就把纠缠北大数年的财政问题给轻松解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