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陈寒舌战群臣!狂怼官员!(1 / 2)

绕了一大圈后,陈寒和朱元璋选择一处空旷之地召开朝会。</p>

在此地开会,主要是讨论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最大利益。</p>

同时也要评估官员们对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p>

可以看出,文官们似乎不太愿意接纳这些新技术。</p>

首先,如果陈寒的技术真的能成为主流,真能推动天下发展。</p>

那他们这些文官该何去何从?</p>

其实,文官们并不关心技术进步。</p>

他们在乎的是什么?</p>

在乎的是自身地位的稳固。</p>

社会发展停滞在初级阶段,才是他们乐见其成的。</p>

如今看来,陈寒正将局面推向更危险的方向。</p>

所以他们反对陈寒。</p>

现在的陈寒似乎并不打算与文官们站在同一阵营。</p>

而且他必定会让文官们的道路越走越窄。</p>

因此,选择在此地召开朝会,文官们颇有怨言。</p>

一听说陈寒可能要把所有技术推向市场,许多文官更加担忧。</p>

朝会刚开始,陈寒直接上前说:“陛下,现在大家也都见识了我的五大工厂,无论是钢铁、玻璃、水泥、红砖还是纺织。”</p>

“都能看出,这些都是为大明未来打基础,必须完成的任务。”</p>

“我们现在大明王朝最缺的是什么?”</p>

“最缺的是基础。”</p>

“最缺的是良好的商业环境。”</p>

陈寒说完,下面的文官纷纷撇嘴。</p>

除了吕本等人外,其他人在听到这话后都立刻不悦。</p>

特别是监察院的那些御史。</p>

为什么御史能来到这里,原因很简单,大明王朝并不限制谏言的途径。</p>

就算陈寒身为督察院的左佥都御史。</p>

但是,</p>

就像郭汝槐这些人。</p>

郭汝槐此刻并不一定赞同陈寒的观点。</p>

于是他直接发言:“陈大人,如果这些技术流入市场,被商人掌控。”</p>

“日后钢铁普及,变成大量兵器。”</p>

“再变成流民作乱的工具,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p>

郭汝槐出面,陈寒并不感到意外,反而觉得这家伙有些原则。</p>

他不会因为与自己关系好,或者自己曾救过他,就全然支持自己的决定。</p>

相反,他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异议。</p>

朱元璋大概很欣赏这样的人。</p>

所以尽管郭汝槐只是个小小的巡城御史,但凡大事,总能看到他的身影。</p>

其他人想必也看出来了。</p>

现在敢在公众面前直戳陈寒痛点的,唯有郭汝槐这样的角色。</p>

那些文官心里也有小算盘。</p>

你不是一直救助郭汝槐吗?</p>

可郭汝槐却总站出来反对你。</p>

这岂不是向世人宣告一件事:</p>

你所做的事,即便被你救过的人,也不认同。</p>

那么反对的声音自然会更大,反对的效果也会更明显。</p>

听完郭汝槐的话,陈寒立刻回应:“如果一项新技术害怕流入民间,害怕被商人利用。”</p>

“那我们就不必谈进步。”</p>

“大明王朝不仅承袭了元朝的遗产,还继承了自秦朝以来中原王朝的所有技术。”</p>

“当年炼铁、制盐、采煤的技术都曾保密,但现在不也成为家家户户常见的技艺了吗?”</p>

“如果我们过于珍惜,把所有新技术都留给朝廷消化。”</p>

“请问,有多少金银能投入到生产中?”</p>

“仅钢铁和玻璃的生产,每天消耗多少焦炭?需要多少砂石,郭大人可清楚?”</p>

这个问题让郭汝槐一时语塞。</p>

陈寒接着说:“每天消耗的焦炭超过三千斤,砂石超过五万斤。”</p>

“这些数字只会越来越大,国库有多少钱能承担得起?”</p>

“难道非要等到国库耗尽,让这项技术永远停留在图纸上吗?”</p>

“请问各位大人,你们希望水泥路遍布全国,还是只限于京城附近?”</p>

“只让京城的官员走在平坦的大道上,却让全国的百姓仍然在泥泞的小路上挣扎?”</p>

“请问这就是你们这些高官显贵对天下的责任感吗?”</p>

陈寒这席话让郭汝槐羞愧地退下。</p>

但很快,又有官员站出来反驳:“可是陈大人,如果让商人参与决策,将来他们只看利益,只追金钱。”</p>

“所有技术都用利润来衡量,岂不是会导致质量低下?”</p>

“就算技术再先进,用在百姓身上,也只是表面功夫罢了。”</p>

“反而会危害到全天下的民众。”</p>

“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p>

陈寒随即回应:“任何新的制度或创新的出现,都会经历一段阵痛期。”</p>

“在这个阶段,商人确实会追求利润,确实可能粗制滥造。”</p>

“但是不能否认,一旦一切变得透明,即使百姓见识不多,他们也知道玻璃应透明,水泥不能溶于水,钢铁不应轻易折断。”</p>

“将这种压力转移到商人身上,迫使他们为了盈利必须提升品质,这才是长久之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