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情势突变!商人决定捐款!(1 / 2)

陈寒的话语落下,二楼的吕本和詹徽二人闻言皆皱紧了眉头。</p>

两人心中一沉,暗觉不妙。</p>

起初,他们想让商人们因朝廷无故索捐而对陈寒心生怨恨。</p>

或许会有激进者,出钱雇佣刺客对付陈寒。</p>

然而未曾料到,他们本欲设局陷害陈寒,此刻听来,陈寒的话竟如此合情合理。</p>

对于生意人来说,假如真有此等美事,花费一千贯乃至两千贯,不过是九牛一毛,却能换得祖先灵位在功德殿中受人敬拜,何其划算。正如陈寒所言,那一千贯若用来讨好青楼的头牌,恐怕连涟漪都无法激起,但能让祖先牌位安放于香火鼎盛的庙宇,岂非是祖上积德的喜事?</p>

这两人面色铁青,原先的看热闹心态瞬间破灭。</p>

他们是附近财力最雄厚的。</p>

叫他们掏一千贯或两千贯,就如同让他们掏出一枚铜币般轻松,但他们失去的却是颜面。</p>

陈寒此刻要做的是,替他们找回尊严。</p>

人群中,朱元璋和孙子朱允熥听完陈寒的一席话,都瞪大了眼。</p>

真是意料之外,这小子还有这般手段。</p>

本以为他会因此处境尴尬,没想到他化险为夷,给了这些生意人一线生机。</p>

“行!太行了!”</p>

朱元璋惊讶于陈寒不仅敢于直言,还能如此堂而皇之地动员商人慷慨解囊,让人无法挑剔,真是个人中龙凤。</p>

朱允熥更是满脸兴奋,红光满面。</p>

先生能以这种方式转危为安,让他无比敬佩。</p>

而那些商人身份低微,被视为贱民。</p>

但如果能在赈灾中协助朝廷建造功德楼,附带庙宇供奉香火,且名字还能刻在功德碑上,流传后世,这笔小投资绝对值得。</p>

于是有人立刻问道:“陈大人,您不是在开玩笑吧?”</p>

“我们这些人地位卑微,把名字和祖先的牌位放在那样高贵的地方,难道您不怕文官们口诛笔伐吗?”</p>

陈寒朗声笑道:“如果我没猜错,你们聚集在此,定有人在背后怂恿。”</p>

“我与他们早就有深仇大恨,何惧之有?”</p>

陈寒的豁达让许多生意人由衷敬佩。</p>

“陈大人,您今天的言论让我们对您有了新的认识。之前确实有人告诉我们,您是个苛刻的官员。”</p>

“只想从我们身上榨取钱财,以提升自己的政绩。”</p>

“但今天听您说完,就算真是这样,我们也认了。花点小钱,让祖先的牌位在寺庙受到敬仰,名字刻在功德碑上,何乐而不为呢?”</p>

“如果真如您所说,我愿捐出三千贯,略表心意。”</p>

又有商人跟着表示,“那我也参与,我也出两千贯。”</p>

“这样的捐赠让我心安,我们并非无情之人,目睹城外难民的困苦和饥饿,我们也想尽绵薄之力,购粮设棚,救助他们。”</p>

“只是我们商贾若行此事,朝廷恐怕会疑心我们图谋民心。如今您带头,我们就信服并跟随。”</p>

这话一出,三百多位商人心里舒坦不少,纷纷愿意慷慨解囊。</p>

二楼旁观的詹徽和吕本却咬牙切齿,暗骂:这些商贩果然狡猾,轻易就被哄骗去捐款。</p>

刚才还气势汹汹,此刻却摇尾乞怜,姿态不堪入目。</p>

陈寒微笑着说:“既然各位如此大方,我就直言不讳了。”</p>

“孔庙前门历来人潮涌动,商机无限,既然要做,就要做得彻底。”</p>

“这次修功德楼的难民估计不下两千,我会支付他们工钱,包食宿。”</p>

“此地必将成为人群聚集之处,即便是日常生活所需,也能带来丰厚利润。”</p>

“各位都是生意人,那我们就开门见山谈一笔交易。”</p>

“捐多捐少,你们自己权衡。”</p>

他接着说:“既然是交易,就得遵循交易的规则。”</p>

“首要规则,捐款最多者,其名号置于最显眼位置。”</p>

“这是公平交易,各凭能力。”</p>

“孔庙前的功德楼和庙宇建成后,朝廷必请高僧主持,先人们的牌位在楼内,必将受佛法庇护,这是其一。”</p>

“其二,此地必将繁华无比,商铺的价值也将无比高昂,捐得多者,优先挑选商铺的权益在手。”</p>

“商铺由朝廷亲自建造,落成即开业,这样的机会难得。”</p>

“同样,功德楼方圆五里内,商贾云集,市井兴盛,离寺庙越近的商铺,人流越大,盈利自然水涨船高,这是投资的绝佳时机。”</p>

“我直说吧,这次捐款,你们祖先的牌位能在功德楼占据更高的位置。”</p>

“你们的名字将在功德碑上更靠前。”</p>

“你们自己</p>

陈寒的话语刚落,市井商贾们瞬间沸腾起来。</p>

立刻有人高呼:“陈大人,我愿出资。”</p>

“我也要捐一份。”</p>

“我出一万贯!”</p>

“我愿出一万五千贯!”</p>

“我出两万贯!”</p>

富商巨贾们视金钱如粪土,毫不吝啬。</p>

听完陈寒的一席话,他们深感其言之有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