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集九层塔(1 / 2)

蓝采和又重新拿过来一张白纸,在上面认真画了一座九层宝塔,并把第一层标注为农业社会,之上标注为工业社会,然后讲解道:</p>

“按照科技道的理论体系,</p>

工业社会依据科技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p>

我们假设就是这样的一座九层塔。</p>

那么,当蒸汽机得到完全应用,应该算是达到了第三层,</p>

当电力得到广泛应用时,可以算是第五层,</p>

等到汽车与无线电普及时,算是第七层,</p>

继续发展的话,就到了电子时代,那就是最高层。</p>

那时,当我们站在第九层的塔顶上,</p>

回头俯视最下面的农业社会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p>

所谓土匪横行,流贼作乱,国库空虚,</p>

或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相互打来打去,你死我活,</p>

这种种乱象,最根本的原因,其实就只有一个,</p>

那就是穷,大家都吃不上饭!</p>

他们不懂得如何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p>

如何才能制造更多的产品,</p>

所以,他们只能不停地打来打去,为了那一口吃的,争得死去活来。”</p>

在座诸人,对这段话理解最深的,莫过于杨锦麟。</p>

他考中进士之后,就进入户部为官。</p>

那时的他,年轻气盛,意气风发,胸中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壮志。</p>

结果进入官场以后,才发现现实的残酷,根本就没有他施展抱负的空间。</p>

他家中富裕,又自视颇高,不愿意与他人同流合污,也不愿意浑浑噩噩,蝇营狗苟混日子,为官十余年,始终找不到能够让大明朝变得富强的有效办法,最终心灰意冷,年纪轻轻就辞官归乡,隐居在家,每日除了辅导两个儿子的学业,再没有别的事做。</p>

因为有了他的前车之鉴,两个儿子对于科举一途,似乎也并不是特别热衷。</p>

他长叹一声,感慨道:</p>

“唉,有句老话,叫做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p>

老夫一直以为只是客套之词,今日才知道,竟然确有其事,</p>

蓝道长真乃经天纬地之奇才也。“</p>

蓝采和被夸得不好意思,扭捏道:</p>

“鹤翁这么说,我都要羞愧死了。”</p>

杨锦麟却道:</p>

“蓝道长不必自谦。</p>

你的这个理论,委实醍醐灌顶,解开了杨某多年的疑惑。</p>

怪只怪杨某学识有限,眼界狭窄,</p>

不知道跳出局限,从高处俯瞰,才能够找出症结所在。</p>

只是蓝道长,你说的这个从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p>

究竟该怎么着手呢?”</p>

蓝采和点头:</p>

“我的想法是,从小处着手,</p>

就是先在铜钱坝把基础工业搞起来,</p>

同时做一些农业试验,看看能不能把粮食亩产翻倍。</p>

之后再修一条铁路,把铜钱坝和华阳县这一路连起来,</p>

然后再把范围逐步扩大。”</p>

杨锦麟不禁击掌赞道:</p>

“好啊,你这个方略很稳妥,应该可行。”</p>

旁边一直没说话的智果大师,这时插嘴问道:</p>

“蓝道长,你如何做到让粮食亩产翻倍呢?”</p>

“上化肥啊。”</p>

其实蓝采和作为一个富二代,从没下过地,分不清麦苗还是韭菜,对于农业完全是一窍不通,但这并不妨碍他继续吹牛。</p>

因为只要有了化肥,庄稼必然增产。无非是需要多做一些实验,摸索一下各种化肥的最佳使用方法而已。</p>

“化肥?”智果大师不是很懂:“是不是茅房里面的大粪?”</p>

“当然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