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 邀请李靖(2 / 2)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341 字 10个月前

李靖此刻斩钉截铁道,“这是魏王这等名将,苦心谋划了十四年之功。

若两年战争打不过下来高句丽,那便太过看不起魏王从农学学府建立以来的布置了!”

作为大唐在军事方面最大的泰吹,李靖对李泰在军事上的战略部署从来并不吝啬夸奖,尤其在战略方面,李靖向来是相当看好李泰的。

只不过到具体战术上,李靖到底带过李泰清楚知道,李泰对战争指挥的敏感性不强,作战出了谨慎再谨慎也没什么其他天赋。

但即使如此,李靖还是觉得李泰是那种遇到自己,也能比划比划的人。

主要是李泰有两大的优势,一是李泰总是能够拥有大量的资源,甚至到了战场上都能莫名其妙的因地制宜弄出很多的资源来。

比如慕容伏允被李泰干掉,就是李泰几乎把资源发挥到极致。鼮

第二大优势,就是李泰会想办法不断的保持队伍的士气在一个相当高的地步。

同时李泰麾下的将士如果是学府兵的话,那是真的愿意为李泰赴死的。

就算是一名真的很猛的猛将冲阵,李泰身边的亲卫为了李泰,怕也能够爆种。

所以,李靖明白李泰战术指挥上的确算是一般,但真想要在战场上杀了李泰却真不容易。

相反,李泰自己又非常的有自知之明,所以每一次跟对方交手,更会尽可能恃强凌弱。

而且,李泰带的军队拥有的天赋更是武器掌握,正常来说这天赋用来战争的话也就靠着武器来战斗,比正卒高一点水平,毕竟难道每一个士卒手中拿得还是神兵利器不成。

这种只能发挥出武器100%战力的部队,对中原所有将领来说只能是练兵天赋。鼮

但李泰的武器掌握使用最多却不是武器,而是李泰弄出来的工兵铲。

到达了地点后,直接便是挖沟渠,布置陷阱,哪怕简单的安营扎寨都恨不得打造成堡垒,形成比较体系化的战争。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般的军队交手是平面的,但跟魏王部队交手那是立体的!

所以,李靖越研究李泰的战争方式,就越感觉魏王不愧是李世民的儿子,天生拥有军事战争的天赋基因,唯一可惜的是,李泰身为魏王都没有什么机会吃经验。

如果李泰是自己的儿子,李靖感觉把李泰扔到一些理论上九死一生的战场磨炼几次,然后再丢到十死无生的战场来一场升华战争……

到时候不说李泰能不能成长到与自己比肩,但至少在守城战的时候,就算自己怕是见到了李泰也会感觉到头疼。

至于,李泰那种十几年前开始运营,运营到现在……李靖怎么看高句丽怎么样死翘翘了。鼮

不论是什么样的王国本身就经不住一个帝国的针对,就更不要说在李靖看来一个不逊色自己的名将十几年的针对性运营了。

若这一场必胜的战争还打败了,那大唐将军还是抹脖子吧。

“有你如此的话语,我却是放心了不少!”李世民听到李靖的话松了一口气。

越临近讨伐高句丽的时间,哪怕强如李世民心中却也不自觉的有几分的紧张。

毕竟,李世民是亲眼看着当初那个如日中天的大隋,在高句丽的城池下面跌了三次,然后整个大隋就没了。

这让大唐哪怕已经脚踢东突厥,拳打吐谷浑,头槌爆了吐蕃,但对上高句丽时,就算李世民心中却也带着几分忐忑,深怕重蹈覆辙。

所以,大唐虽已逐渐拥有作为大统一王朝才有的恢弘气象,但只要高句丽这关过不去,那大唐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帝国,顶多也就是北宋的强化版。鼮

“有圣人在,纵然魏王的计划在细节上有几分不全,相信圣人也会补全的!”李靖看着李世民道,“毕竟,这次的对手是高句丽啊!”

“是啊,是高句丽啊!”

李世民点点头,也就只有李世民这一辈从隋唐过来的人,才知道高句丽三个字对自己来说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是不论怎么重视都不过分的对手啊!

李世民回过神来看着李靖道,“至于第二点,我打算建立一座学府,需要一个教授学子兵与法的老师,怎么样你感不感兴趣?”

“臣不敢!”李靖听到李世民这话,连忙对李世民行礼,更急切间咳咳咳咳的止不住了。

“……给朕坐下!”李世民看着李靖沉声说道。

听到这声命令,李靖看了一眼李世民,继续道,“臣不敢!”鼮

“够了!”李世民看着李靖的样子,倒沉声道,“侯君集死了,你打算把你一肚子的军事学问全都送到棺材里不成,大唐需要军官们接受兵与法的教育!”

李靖看着李世民,目光中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甚至李靖想问,圣人你知道在说什么吗?!

李世民看着李靖吃惊的样子,对李靖道,“青雀有一点说得没有错,至少让百夫长过来上个学,清楚知道他们上阵杀敌不仅仅只是为了有口饭吃,而是为了忠心于我,为了守护大唐,而从军奋斗,便是这军校的价值所在。”

李靖听到李世民这话,思索了一下,倒也不再说臣不敢,而是小心翼翼的说道:

“圣人吩咐,靖定然竭尽全力,不辱使命!”

李世民看着李靖的样子,知道李靖是个滑头,明白了这件事在政治上的风险至少不会把自己给绞死,才会答应了下来。

有关于军校的建设,李泰倒主动上交了一份靠章程上来。鼮

其中让李世民最是重视的一点是,军队中所有百夫长以上的职务,除非战时特殊情况,否则都必须要在军校之中就读,完成基础的军事理论与忠君爱国学习后,才能够进行任免。

总之,就是这军校不只是单纯的军校,更重要得是成为制衡远征将领的一把利器。

对李世民来说这自然无所谓,但李世民能看得出来,这对后续那些没军功傍身的皇帝来说,是非常好的一种制衡办法。

毕竟百夫长虽然不大,但也几乎是成为了军队的根基,若后来的皇帝能懂得任用这些人,至少能够保证兵权不会落入别人之手。

至少这样,已经能够很大的可能避免两晋南北朝的局面了,至少皇帝与远征的将领之间能够通过这些细微的百夫长重新建立信任。

所以李世民倒也觉得要先把框架搭建起来,然后把兵与法的两门课程的老师准备好。

另外等到高句丽的战争结束,自己便能挑选一批百夫长成为第一批学生,尝试建立这个教授兵与法的特殊学府。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