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后与张氏纷纷夸奖诞糕十分的不错,随后便带着女眷去了后殿。
内侍拉着朱瞻基离去。
“陛下一道旨意不就成了?那俞家还不乖乖将巢湖让给朝廷。别的人我不敢说,但是陛下开口,俞家怎么会拂了面子。”
朱棣摆了摆手,苦笑:“俞家虽说没有抵抗朕,但是他们心里依旧介意朕不是正统。
强行?那水师怎么办,他们跟俞家可是一条心,对于倭寇侵扰,朕必定要雪耻的,岂能让倭寇到朕的家门口来撒野,朕难道都砍了?”
成渊默然。
皇帝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可以对大明朝做出最终决定,却不能堵住大臣们的嘴巴乱说,更改不了人心。或者威逼利诱他们。
朱棣有这个能力,却不能滥用这个能力,否则将对他的统治不利。
朱棣靖难之事,如今表面上没有人再去说,可实际上大半人心中都对朱棣不正统,坐皇位耿耿于怀。
只不过景清刺杀失败后,没有人再敢做炮灰,他们不傻,一己之力对抗不了朝廷。
况且江南百姓,北方百姓对于朱棣这个皇帝还是很满意的。
也可以说。百姓才不管这天下姓什么,只要他们吃饱饭,穿的暖,平平安安的,太太平平就是好事。
朱棣做事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
成渊必须要去巢湖说服俞家,因为他的大树是朱棣,假若朱棣倒了,他也会跟着倒。
其中利益相关,人都是俗人,都要穿衣吃饭,有妻有子,做不到为了所谓的“正统”而喊着假大空口号,去争无意义的头衔。
朱棣道:“神机营那边人手已经召集的差不多,如今便是抗倭卫,安南之地胡氏操纵陈氏,这几年靖难,没有顾得上,他们反而更加猖狂了,但朕现在要做的两件事,第一件,鞑靼,第二件便是一雪前耻,不让倭寇好过。”
“臣遵旨。”成渊道。
临走时,朱高燧来贺年,带了朱棣喜欢的礼物。
朱棣笑道:“高燧,你先去见过你母后。”
朱高燧看了眼成渊和朱高炽,得意洋洋而离去。
自朱高炽被立世子时,朱高煦和朱高燧便开始若有若无针对。
其中朱高煦战功最多,而朱高燧因为儿子中最小,也很受朱棣喜欢。
相比朱高炽,就有些悲催。
临走时,朱高炽又不巧的被凳子绊到,摔了一跤。
成渊连忙去拉,朱棣便厌恶的朝着朱高炽说道:“朕给你一年时间,若还是如此,别怪朕不客气。”
“是。”朱高炽连忙赔不是:“儿臣定不让爹操心。”
第二日,大年初一。
街道喜气洋洋,成渊先去报恩寺工地巡查一番,便赶去天界寺寻找姚广孝这个老和尚。
庆寿寺北平和京城都有,算是姚广孝的第二个窝。
天界寺侧庙,姚广孝坐在院中,已经倒好了两杯茶,放着些点心。
两人说起朱高炽的事,姚广孝询问成渊可有法子开几服药帮朱高炽调理下身子。
成渊道:“该调理,今日太子殿下摔倒,实在是……”
姚广孝已经猜到发生了什么,望着成渊道:“镇国公不是外人,我便如实说了吧。
太子没有上过战场,他不如汉王朱高煦那样勇武善战,在陛下心里,汉王最像他。国公还记得,当初我们一起在大营时,济南之战,陛下对大家说的那句话吗。”
世子多病,将来立高煦为太子,这句话在成渊脑海闪过,只是点点头。
“自然记得,只是如今小皇孙出生后,倒是缓解了局面,只是汉王与赵王并不罢休。”
“我是太子少师,国公你是太子太师,丘福是太子少师,可大家都知道丘福和汉王最好,主张立汉王。”
接过姚广孝的话,成渊道:
“但是,燕王世子时太祖皇帝在时立的世子,况且文臣反对汉王,太子做事谨小慎微,没有出错,陛下不愿意让天下人诟病。”
“呵呵,国公啊,陛下曾经不用朱能做少师而用丘福,这一点,让汉王和赵王更是得意洋洋。
他们才一直明目张胆的在朝中如此对立啊。有机会就在陛下面前告太子的状,你我只是普通臣子,其中之势你可看的清楚?”
当然看的清楚,今后的发展大致我也懂……成渊道:“还得多谢大师今日解惑,成某这才懂啊。”
姚广孝哈哈笑起来,没想到也有成渊看不清楚的事,当下心里有些小小的得意,但更多的还是将成渊当做太子一系的人来推心置腹。
树下寂静,寺庙只有钟声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