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宫廷斗争从来都是残酷无比,如果昨天赢的杨勇,那么死的就是就是自己和杨广、杨纶、杨智积、杨静几家人了,就算杨勇顾念手足之情,要对皇族网开一面,但是他身边的柳述、刘锡明等人也不会同意。而杨勇又是一个没主见的人,本身就担心杨广卷土重来,当他再听说大家都喊杀,他定然会顺应大势,将杨广和支持他的一干皇族诛杀殆尽。所以对于杨勇的死,杨集并不怎么放在心上,也不想知道杨勇到底是服毒自尽,还是被毒杀。
他现在比较担心的是杨广。
虽然他知道杨广不是什么荒淫无耻的昏君,而是一个胸怀壮志、深谋远虑的中兴之君,如果杨广能够像杨坚那样爱惜民力兵力,并且以军心民心为坚盾、以时间换空间,而不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那么天下未必会乱,就算乱起来,那也只是小规模的战乱,动摇不了民心在手的大隋王朝。但是杨集却又知道历史上的杨广如果听得进良言相劝、步步为营,也不会悲惨死去,落下一个千古骂名了。
所以杨集衷心希望杨广不要“重蹈覆辙”,但是“历史上的杨广”又是令杨集万般无奈。
而如今,杨广已经开启了他的雄图大业,未来的大隋王朝着实是前途难料。
。。。。。。
三天以后,杨约成功的夺取了大兴城的兵权,将整个京城牢牢掌控在手,随即按照杨广的安排公开杨坚宾天的消息,同时公布了杨坚的遗诏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称,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天下,朕虽虎视眈眈,何所复恨?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自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整篇遗诏不到七百字,但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总结、有期许、有节俭、有浓浓的爱民之心,还有人生经验、生活哲理。最后还高瞻远瞩的提出了“律令合为时而用”般的“律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让后人不要老是以为前人的律令就是无懈可击的铁律、更不要动不动就拿“祖制不可违”来说事,要求一切律令都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后人与时俱进,千万不要做那食古不化、故步自封、墨守陈规之蠢事。
消息传出,大兴全城裹素,各坊各曲一片哀鸿。皇帝杨坚文治武功、的节俭自律早已深入人心。他建立的大隋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之久中原王朝。他在位期间既像汉之文景一般,将大隋治理成了前所未有的富足盛世,积累下雄厚的国力;又像汉之武帝,击溃了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国。
在这实实在在的历史功绩面前,也就是说杨坚只用二十多年时间,就把汉初数代皇帝的所有成就都做成了,而且还做得比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加起来还好,尤其难得的是杨坚登基以来,大隋王朝战争不断,可他留给后人居然不是千疮百孔的江山,而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富足盛世,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奇迹。
当他宾天的消息传出,大兴城陷入了哀痛的海洋。人人都觉得自己心中的天柱塌了、神祗倒了。那些因他而活、因他而富、因他而荣的普通老百姓如同失去父母一般,忍不住泪流满面、嚎啕大哭。
又过数天,杨坚的灵柩从明德门缓缓进入了满城批素的大兴城,数十万京城百姓披麻戴孝,自发自愿的跑去朱雀大街迎接先帝灵柩,当灵柩过处,人人纷纷跪在地上放声痛哭。
。。。。。。
将父亲与母亲合葬于三畤原太陵之后,杨广在大兴殿接受群臣朝贺,成了大隋王朝名正言顺的第二世皇帝,他尊父亲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世称高祖文皇帝;又尊母亲独孤皇帝为文献皇后。
杨广初登大宝、帝位不稳,汉王杨谅不但没有前来大兴城奔丧,反而在太原抓紧时间备战。随着国丧的结束,内战的阴云开始笼罩在了大隋王朝上空。
7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