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7 华夏同源(2 / 2)

北朝帝业 衣冠正伦 2370 字 1个月前

伴随着壮阔激扬的誓师口号,五万大军渡江之后便浩浩荡荡的向着目标攻杀而去,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眼下正率部盘踞于庐陵境内的王琳。</p>

然而就在大军即将进入庐陵境内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他们所征讨的目标王琳竟然遣使向唐军请降。</p>

当王琳使者来到唐军大营请降的时候,唐军主帅李捴与一众将领们都是大感意外。在他们的印象中,王琳此人狡黠凶顽,之前好不容易脱离了大唐的管控,并又联结岭表淳于量,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怎么可能又会这么轻易的投降?</p>

如今大军气势正旺、上下将士亟待杀敌立功,李捴也将此当作王琳故作欺诈、以为缓兵之计的手段,甚至都懒得接见使者听其蛊惑声辞,直接让人收斩营外,旋即便着令大军继续前进。</p>

然而此举却并没有激怒王琳,他甚至又派遣使者前来请降,这一次除了携带降书的使者之外,甚至就连王琳的儿子都被一同派来以彰显其求降诚意。</p>

“山南凶逆王琳,具书奉请大王稍勒征师、垂顾听言!仆虽亡国孽余、不化贼奴,未尝无有向道慕义之念,前知复国之计难成,已有投效圣主之意,憾此丑秽之身,不容皎洁之堂,流落江湖,谋生而已。既闻北国一统,更知天命所归,圣主果尔受命,仆亦深感庆幸。</p>

圣主称制,必也善治。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仆虽江湖之盗,亦幸而为圣治之民!仆闻仁义、治之本,法令、治之末,无本不立,无末不成。仆虽迹同盗跖,然前浪迹长夜、未知己丑,而今得睹朝阳、自惭形秽,故斗胆再乞圣主恩恤。</p>

仆帐下五千余徒,并其亲眷凡共万数众,前尚有江湖险地或可逃匿,然今天下已归唐家,圣主恩佑则得活,圣主绝弃则必死。群徒戚戚不安,仆唯留而督慑,非为倨傲、不肯出迎,故遣骨肉血嗣投于大王,大王活之烹之,仆唯敬拜受之……”</p>

王琳这一封乞降的书信可谓是言辞恳切、态度也是恭谨至极,一时间李捴也说不清其人到底是真的诚心请降,还是仍在狡诈作态。</p>

他心中犹豫不决,麾下诸将却都纷纷进言不必理会,眼下王琳势弱途穷,只消大军挺入境中,直接便可将之攻杀于境,大不必再非周折的接纳投降。况且之前其人便曾有请降,却已经被至尊给拒绝,如今再降,也不过是山穷水尽的痴心妄想罢了。</p>

但是随军至此的魏收却有不同的意见,向李捴进计道:“至尊前拒王琳请降,与今情势不同。当时新纳山南,仍需收抚亡余,王琳非是善类,拒之可以彰显法度严明。而今北地业已统一,江东正待弥合,此乡久处王化之外,顽固孽徒大有人在,或畏南北风俗不同、教令有别而迟疑不附,若兵不血刃即收此顽贼,既可彰显国威,又可弘扬仁恕。大王切勿为此诸贪功诸将所误,还是应当将此情形速奏国中,以待圣意决断!”</p>

李捴既不好不给他舅舅面子,也觉得魏收所言自有道理,权衡一番后,便着员传告王琳如果当真有意投降便引部回转巴山,以待朝廷做出决断。</p>

随着大军南来,巴山便又被纳入唐军的包围圈中,王琳返回巴山之后,也能切断其与桂州淳于量的联系,并且其人就算再耍诈跳反,也仍在南川这个摊子里折腾,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p>

如此一来,李捴便可率领大军暂驻南川,从容等待朝廷对此作出决断。</p>

当李捴的指令传回王琳军中的时候,王琳又不由得眉头紧皱起来。之前他好不容易才率部逃出了唐军的围堵控制,如若再引部返回巴山的话,那之前的努力便前功尽弃了。</p>

他连番遣使向唐军请降,倒也不是在做什么缓兵之计。之前的他未尝没有要兴创一番事业的雄心,可是过往数年一直被困在南川一隅,既不能摆脱唐军的控制,又不能给南陈造成什么大的伤害,只是与一众南川土豪斗的不亦乐乎,志气也遭到了极大的消磨。</p>

此番他之所以跳出南川、直奔岭表,还是受了淳于量的游说。淳于量因见唐国在湘州所投入的人力和经营越来越多,心中也是充满了危机感,故而想要联结王琳以自保。</p>

从王琳的角度而言,他当然也希望能够获得一个更加安全的处境,但其内心里也不愿与唐军为敌。数年时间消磨下来,哪怕他是再怎么桀骜不驯的鹰隼,心里对与唐军作战也充满了阴影。尤其是在见到北方统一之后,也越发觉得唐国势不可挡。</p>

此番应淳于量所约而冲出包围,与其说是为了寻找出路,王琳其实更多的还是想向大唐方面展示一下自己仍然还有勇力。毕竟在他看来,既然北方已经完成了统一,唐皇下一步必然就是要图谋江东了,王琳希望能够借此让唐皇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接纳他参与针对南陈的攻略作战。</p>

所以在唐军征师南来的时候,彼此还未交战,王琳便立即奉表请降。如果大唐仍然不肯接纳,那么他就打算直接引部前往岭南了,也不会再留在岭表跟淳于量对抗唐军的征讨。淳于量久处岭表,势力却一直乏甚发展,想要抗衡如今正气势如虹的唐军,那也是痴人说梦。</p>

如今面对李捴这样的要求,王琳一时间也陷入了犹豫当中,他将麾下诸将聚集起来询问道:“先行诸事,是欲献力唐皇,为我将士求觅一份生机前程。而今若从此令回返巴山,一旦唐国不纳,则我恐怕再难逃脱,尔等于此又是何计?”</p>

“某等誓从主公,江北岭南,何处皆可,前路生死,唯主公取舍!”</p>

众将听到王琳这么问,便都纷纷开口表态道。</p>

王琳听到这话后,原本有些犹豫的眼神也变得坚定起来,口中又沉声道:“既如此,那便同赴巴山。纵然流窜岭南,观今形势,陈氏小儿也难久阻唐命于江表,岭南俄而又为唐皇所有,届时更无去处。今若不死,前程可期。今若窜逃,余生亦必漂泊不安、无有定处。”</p>

(/36480/36480044/17387455.html)</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