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一章 真话假话(1 / 2)

掌贵 弱水西西 2579 字 7个月前

如意的到来,叫朱常珏惊出了一身冷汗。</p>

这人,一个月前就已经死了啊!</p>

怎会完完整整站在这儿?</p>

朱常珏面色发白,第一反应这个如意是假的。</p>

“王爷安好!”如意带笑屈膝一礼。</p>

朱常珏心下一咯噔。</p>

如意常年跟在他母妃身边,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他都熟悉,他怎会认错?</p>

这是真的。</p>

真的如意。</p>

如意没死!</p>

那么,显然,早在一个月前,便有人开始对自己暗中动手了。可自己竟然半点不知。所以如意是假死!</p>

可悲哀的是,朱常珏眼下的分析和结论却并没有多少用,他甚至不知道今日行动是谁主导,如意的背后究竟站着谁?</p>

是太子吗?</p>

若真是他,倒叫人刮目相看了,这反击速度还真不一般。</p>

朱常珏百转千思中倒是镇定了下来。</p>

哼,如意是个死人了,那是经过认定,宫里有记录的。</p>

如此诈死,从她自己到帮她逃脱之人都要负责的,如此胆大包天的奴婢,所言又有何可信度?</p>

他只要此刻揭穿她身份,咬死了她,那如意便是头一个要被抓起来论罪的。</p>

从浣衣局私跑是大罪,何况她还是太后亲自下了懿旨处置的。大不敬加上藐视皇恩,足够叫她死几次了。</p>

朱常珏几乎想笑。</p>

所以,呵呵,就凭区区一个罪奴,还妄想作证来对付自己?</p>

看来,果然是朱常睿一贯的手段了。</p>

愚不可及!</p>

每回都来势汹汹,一番雷大雨小的折腾,最终不了了之……</p>

显然,眼下的朱常珏还只是以为对方黔驴技穷地把如意当做了一把刀子,却还没预料到如意只是环环相扣的其中一小环。</p>

朱常珏安心,沉声一喝:“好你个如意!竟然从浣衣局诈死逃出,甘大人,还不赶紧派人给她抓起来!送入宫中听候发落!”</p>

府尹被点名,倒是一愣。</p>

不过上座几人稍一思忖,顿时明白了。贵妃推倒王玥那日,其身边有个心腹被发落去了浣衣局,想来正是眼下这个了。却不知何来诈死之说?是通过诈死逃出了浣衣局吗?……</p>

府尹一个示意,马上有人跑去调记录了。</p>

顺天府职能权限不低,既接取全国各地诉状,也部分负责京城治安和政务,连接六部与上书房。户籍和內宫的记录都有备份,只要一查,从如意的家中状况到生平死因便能一目了然。</p>

而一边的逍遥王则已经认出了如意。</p>

贵妃身边的人,常常能见到,他哪能不记得。</p>

他今日过来前已被皇上召去聊了几句。皇帝的大概意思他已经听懂,之所以要他坐在这儿,除了“德高望重”以示郑重公平,既能让珏王党无话可说,也让百姓信服,当然更重要的,便是让他来把控局势。</p>

果然,这案不好审。</p>

才刚一开始,便大有拔出萝卜带出泥之势,几句话的功夫,已经扯上了谨妃。逍遥王也是深吸一口,更打起精神专注了几分……</p>

而此刻的如意却在笑着,朱常珏略微失神的,是他没能从如意脸上找到一丁半点的慌张。</p>

“王爷还记得如意,那就好!”</p>

如意在甘府尹下一道口令到来前,已经徐徐拜地,恭谨且安然地开了口。</p>

她很淡然将当日贵妃如何收下了来自熊家的银子,如何帮着运作让熊贵人在选秀中一次次入围;贵妃如何与皇后斡旋;最终给熊小姐挣到了一个常在位份;并常常暗示并接受熊贵人的馈赠和孝敬……全都道了来。</p>

她磕了一头,又表示贵妃慎重,当日熊家给的银票并不是经过他人手传去翊坤宫,而是派了她本人出宫去取的,此外熊家还给了一套明珠头面赠予贵妃做礼。由于唯一的经手人便是她,所以她记得很清楚……</p>

啧,当时的贵妃有后宫的协理权,想要在选秀中保下几个小主收纳入宫根本是手到擒来。而如意既一直是翊坤宫大宫女,此刻这话由她条理清楚地说来已经很让人信服了。</p>

可谁又能知,如意这段供词里,真话最多不超过三成。</p>

当年,熊家确实给了银子,却是通过张家疏通的,让贵妃帮忙的事也是张家人来求的,贵妃根本没有拿到什么银票银子,都是胡诌。</p>

所以,所谓的明珠头面也是谎话。</p>

可偏偏后宫不少人都知道贵妃钟爱那副熠熠生辉,珠子硕大的头面。但眼下程紫玉给如意准备的供词里既然出现了这头面,自然是因为这套东西价值不菲,且来历……来历见不得人!</p>

所以他们完全不惧贵妃跳出来反驳。反而让对方哑巴吃黄连,没法去辩驳。</p>

驳什么呢?</p>

难道前贵妃来驳,说当年是看着熊小姐可爱才主动帮着打点入宫了?说当年收了银子的张家,是自己的娘家,银子给到了张家而不是自己,所以跟自己无关?还是说这套明珠头面是儿子帮忙搞到了两张盐引,由下边盐商孝敬,根本不是熊家送的?……</p>

深知纵是胡诌,贵妃和珏王也无可奈何,所以如意底气足着,丝毫不惧查证和反驳。</p>

然而堂上几位大人已是深抽了口气,知道今日事关重大了。</p>

卖官鬻爵一向为天下文人不齿,被世人看作官场腐败的一个具体表现,更被认定是法纲不振,纲维大紊,先帝在位期间便三令五申,严禁此类事件发生。</p>

只是,却不知何时开始,连后宫位份也可以买卖了不成?若后妃位份都能买卖,更何况乎前朝?这不是送了把柄出去叫人想入非非?这不但有损朝廷声誉,连皇室颜面都丢尽了!</p>

其实吧,这种事每个朝代都多有发生,并不奇怪。</p>

然而不巧,今日既被捅出,便注定这事不能蒙混过去了。</p>

只因这是公审,这外边站的正是心有怨怒的百姓们,今日这审代表的是朝廷的态度,目的正是打消民众为昨日之事对朝廷的不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