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信也差不多是五六天。</p>
邮递员刚好跟运粮队伍撞上.</p>
打从大队开办食堂到今儿返销粮下发已经是半个月以后,现在已经五月底了。</p>
百来户的人家,就算天天一顿稀饭,上百来斤的粮食消耗得也很快,期间又上黑市买了一趟粮食。</p>
三毛钱的粮食生产队说买就买,听说其他生产队也都在黑市上买了粮。</p>
本该在二月份就下发的粮食拖拖拉拉到此时,已经没有人愿意去抱怨追究,能发就已经很不错了。</p>
这会还在上工,所有人的注意力却都在晒场上。</p>
仓库保管员来告诉大家都别惦记,粮食清点完毕以后全被老太太给收走了。</p>
还是那句话,这些人把老太太的信任都拿去喂了狗。</p>
社员们没有反抗,只是可怜巴巴的问徐水生,“老太太不会让我们饿死的对吗?”</p>
老太太刚才揣着牛进家的信回家去了,徐水生还没来得及问呢。</p>
不过都把粮食手上来了也好。</p>
哪怕开了食堂,生产队里也还有领了粥回去,先紧着男丁,只叫一些女娃娃或者后娘后爹养的可怜娃儿喝稀粥吊命的事在。</p>
只要做得不太过火,生产队一般不插手。</p>
那些个三四岁的女娃娃没法反抗,自有妇女队长上门去。</p>
可那些七八岁往上走的女娃娃,聪明点的知道当场喝了粥入肚为安。</p>
回去挨两声骂总比饿肚子要强。</p>
那些个不敢争取的,也只能白白受着父母的磋磨。</p>
就搁这半个来月的情况,亲姑把粮食都给收走了,徐水生不反对。</p>
人再各处走了一圈,确定人心还不算乱才朝荒屋走。</p>
徐水生白天进荒屋都得先探头看一看狗子在不在。</p>
亲侄子去亲姑家串门还得狗狗祟祟,也真是命苦。</p>
得亏狗子大白天一般都在外头浪,四处播撒种子,晚上出去得少,饶是出去了也会叫别人家的狗子代班守家,一点也不管别人家门户大开的隐患。</p>
反正一人一狗一天之内碰上的时间不多。</p>
徐水生瞧见那厚重的信封都吓了一跳,这得有多少话要说才能写得这么满啊,想了想不放心问,“别是捅篓子了吧.....”</p>
去粮管所领粮的时候他打听过,听说镇长办公室一个星期后才有人啊,这得拉伤得多严重。</p>
人打了个寒颤,“进仓也一直没回来呢吧。”</p>
几天前黄水仙倒是回来拿菜,听说市里头请来的电工还没搞定,后来请省里头来了个老电工。</p>
徐水生都给自个说生气了。</p>
要不咋说还是他这当侄子的靠谱呢。</p>
人舒爽的伸懒腰,一扬手恰好打在老太太举起的茶缸子上。</p>
上牙撞击茶缸子边沿的声音跟徐水生挨打的声音一样的清脆。</p>
人接下来就老实了。</p>
姑侄两商量出来,这会情况又跟之前不太一样,还是得发原粮。</p>
最最最最难的阶段,农民一天是6两口粮。</p>
就是123的标准,就是早上二两,中午三两,晚上一两,总共六两。</p>
后来公家明令出台一天不少于八两,也就是哪怕是小学生,最低的定量是八两。</p>
但实际很多地方依旧还是六两。</p>
短期坚持下没问题,但长期不行,所以老些人得浮肿病了。</p>
得了浮肿病就得那豆子治,连豆子都没吃上的大有人在,更别叔说治病用。</p>
姑侄两定了个最高和最低标准。</p>
最高自然是一天一斤的口粮,这已经赶上城里人轻体力劳动者,再给女人定口粮,小孩定口粮。</p>
“妈,说是来信啦?”</p>
秦淑芬风风火火的疾步进屋,姑侄两才发现下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