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老朱要迁都!(1 / 2)

那土著愣了一下,似乎没料到王大虎会问他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梗着脖子大声说道:</p>

“阿鲁!”</p>

王大虎点了点头,示意身边的通译用土著的语言询问。</p>

“阿鲁,我们是来自远方的客人,并无恶意。”</p>

通译将王大虎的话翻译成土著语言。</p>

阿鲁听了通译的话,眼中闪过一丝疑惑。</p>

他看着王大虎,似乎想从这个“远方客人”的脸上看出些什么。</p>

王大虎继续说道:</p>

“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种珍贵的矿石。我们愿意与你们和平共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p>

通译再次将王大虎的话翻译成土著语言。</p>

阿鲁和身边的两个土著交换了一个眼神,他们似乎对王大虎的话有些意外,也有些将信将疑。</p>

在土著部落里,他们很少遇到这么“讲道理”的入侵者。</p>

通常,那些外来者都是直接抢夺他们的财物,杀害他们的族人。</p>

“你们……真的只是来找矿石的?”</p>

阿鲁用生硬的语气问道。</p>

王大虎点了点头,说道:</p>

“是的,我们对此地并无领土要求,只希望能够和平开采矿石,同时,我们也可以向你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p>

阿鲁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p>

他身边的两个土著也低声交谈着,似乎在讨论着什么。</p>

最终,阿鲁抬起头,看着王大虎,说道:</p>

“好,我们相信你们一次。但是,如果你们做出任何伤害我们部落的事情,我们一定会让你们付出代价!”</p>

王大虎微微一笑,伸出手掌,说道:</p>

“一言为定。”</p>

阿鲁也伸出手掌,与王大虎击掌为盟。</p>

这一刻,两个来自不同文明、不同种族的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达成了暂时的和解与合作。</p>

应天府。</p>

紫禁城。</p>

朱元璋眉头紧锁。</p>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中把玩着一串玉质念珠,眉头紧锁,显得心事重重。案头堆放着一摞厚厚的奏章,其中一份尤为引人注目,封面用朱笔批着“紧急”二字。</p>

那是一份关于紫禁城修缮的奏章。奏章中提到,紫禁城的东北角出现了下沉的现象,宫墙甚至出现了细微的裂痕。工匠们担忧,若不及时修缮,恐怕会有更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奏请朝廷拨款,以便尽快进行修缮工程。</p>

朱元璋看着这份奏章,心中不禁有些恼怒。当初选定应天府作为国都时,他就曾对这片靠近湖边的地界心存顾虑。这里地势低洼,土壤松软,本就容易发生下沉。然而,那时朝中大臣们纷纷劝说,称应天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且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难得的建都之地。朱元璋这才勉强同意在此建都。</p>

如今,果然如他所料,紫禁城出现了下沉的问题。这让他不禁开始担忧起未来的水患。若是湖水泛滥,整个紫禁城岂不是都要被淹没?一想到这里,朱元璋便觉得心烦意乱,这破地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p>

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中的烦躁。迁都之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他决定先找来太子朱标商议此事。</p>

朱元璋按下心中的不快,召来内侍传旨:“传太子朱标觐见。”</p>

不一会儿,太子朱标便匆匆赶来。他身穿明黄色蟒袍,头戴金冠,显得气宇轩昂。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自小便被立为太子,一直深受父皇的器重。他性格沉稳、为人宽厚,在朝中也有着很好的声望。</p>

“儿臣参见父皇,不知父皇召见有何要事?”朱标恭敬地行礼道。</p>

朱元璋示意他免礼平身,然后将手中的奏章递给朱标:“你看看这个。”</p>

朱标接过奏章,仔细翻阅起来。他的眉头也渐渐皱起,显然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父皇,这紫禁城下沉之事,确实不容小觑。儿臣认为,应当尽快拨款修缮,以确保皇宫的安全。”</p>

朱元璋点了点头,却又叹了口气:“修缮固然重要,但朕更担心的是未来的水患。这片地方本就容易下沉,若是遇上大雨滂沱、湖水泛滥之日,这紫禁城岂不是危在旦夕?”</p>

朱标闻言,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父皇所言极是。那依父皇之见,我们该如何是好?”</p>

朱元璋沉默了片刻,缓缓吐出几个字:“迁都。”</p>

“迁都?”朱标吃了一惊,显然没料到父皇会提出这样的想法。他知道,迁都乃是国家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绝非轻易可以做出的决定。</p>

“是的,迁都。”朱元璋肯定地说道,“朕已经想过了,这应天府虽然繁华,但地势低洼、水患频仍,实在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应当另选一处地势高亢、水土丰茂之地作为新的国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