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上。</p>
大雨滂沱。</p>
马蹄踩在烂泥中,拔出泥汤。</p>
身前的将士扣着辔头,借力前行。</p>
身上的红色毛毡被雨水浸得如铁板一块。</p>
内里的钢甲贴在身上。</p>
视线推高。</p>
数千将士在大雨中艰难前行。</p>
一名游骑从后面飞奔到前方。</p>
随后翻身下马,对着同样拉马前行的将领开口道:</p>
“将军!雨太大了!”</p>
“将士们首尾不接!”</p>
“还是等雨过了再走吧!”</p>
顶风冒雨的将军抹了一把脸,笑道:</p>
“老子当年率领三万骑兵,在北风飞雪中歼灭十万鞑子都不在话下!”</p>
“区区冒雨斩倭又算得了什么!”</p>
“不要聒噪!”</p>
“然后你们的人跟紧了!”</p>
随后继续闷头赶路。</p>
……</p>
【大明军队进入朝鲜时正值夏季,连日大雨滂沱,从定州到平壤之间路上泥泞难行。】</p>
【朝鲜领议政大臣柳成龙劝阻明军暂缓进兵,祖承训却执意孤军进兵平壤。】</p>
【他带三千铁骑和五百朝鲜军,一路艰难开拔,到达平壤城外时已是筋疲力尽。】</p>
【小西行长早已命令日军偃旗息鼓,严阵以待,随后大开城门,打算给明军来个瓮中捉鳖。】</p>
【面对这种显而易见的险境,祖承训再次显示出傲慢与轻敌,认为日军不过是虚张声势摆的空城计。】</p>
【领着军队大摇大摆的缓步前行。】</p>
【明军进城后,阵型被迫变成长长的纵队,前队如果遇到攻击后队根本无法应援。】</p>
【等凌乱的明军冒着大雨刚走到大同馆时,小西行长一声令下,数千挺铁炮齐齐发出!】</p>
【第一批入朝的明军几乎没有看清敌人的模样,就已经全军覆没,祖承训仅以身免。】</p>
……</p>
{拿脸探草丛,他怎么敢的呀?}</p>
{祖承训带领的这支火器骑兵被称作跳荡骑,装备精良,久经沙场。}</p>
{他们除了随身携带弓箭和大刀,还配备一杆为后人之津津乐道的三眼铳。}</p>
{三眼铳,有效射程在50步左右,也就是50到80米左右,很适合骑兵马上近战,毕竟火绳枪是很难在马上使用的。}</p>
{由于能快速开火,还能连着三发,所以能对披甲敌人造成有效杀伤。}</p>
{作战时骑兵们的战术是边冲锋边发三记火铳,等这三发打完,也冲到了敌军眼前,三眼铳也就变成了近战的铁锤。}</p>
{就是这样一支精锐,直接被祖承训葬送了。}</p>
……</p>
北齐·文宣时期</p>
高洋看着一团慌乱最后俱灭的大明军队,一时说不出话来。</p>
“泥泞难行,正是骑兵行军的大忌。”</p>
“这种小儿科的道理都不懂,难怪能一头扎进包围圈内。”</p>
“只可惜了这些精锐骑兵了。”</p>
李祖娥看不懂这些,只是柔柔的望向高洋,轻声道:</p>
“那倭国真的想用二十万人就吞并大明吗?”</p>
高洋嗤笑一声。</p>
“做他的春秋大梦!”</p>
“二十万人,他连朝鲜都拿不住。”</p>
“弹丸之地,拖都拖死他了。”</p>
随即又嘟囔着:</p>
“打西边那些蛮子都不止几十万了。”</p>
“二十万,怎么想的……”</p>
“真敢想啊。”</p>
……</p>
【初战失利的消息传到京师,朝议为之震动。】</p>
【万历决定采取大动作,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蓟保辽东等处备倭经略,员外刘黄裳、主事袁黄赞画军前。】</p>
【同时还任命正在宁夏平叛战场的宁夏总兵李如松为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克期东征。】</p>
【又以应募的嘉兴人沈惟敬为使者,出使日军,要求日本退兵。】</p>
【日小西行长要求以大同江为界。明朝予以拒绝。】</p>
【十二月初八,宋应昌征集近四万明军,分为三军,于二十五日誓师东渡。】</p>
【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里还有三千名戚家军,是当年戚继光留在蓟镇的浙江兵老底子,由原戚家军将领吴惟忠、骆尚志带领。】</p>
……</p>
大宋·真宗时期</p>
酒杯刚碰到嘴唇,赵恒看到戚家军三字愣了一下。</p>
他猛得想起一件事!</p>
“小娥,天幕是不是提过戚家军最后的下场似乎不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