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隆庆中兴(1 / 2)

大清·雍正时期</p>

“因果循环啊……”</p>

雍正看着天幕里的那一句过家家,心里突然升起一阵悲凉。</p>

大明陷入君臣相争的漩涡不能自拔。</p>

大清难道就不是吗?</p>

不管大清皇帝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p>

自己才是来者。</p>

我们要维护百姓,但也惧怕百姓。</p>

“八国联军……”</p>

雍正大约明白是为何了。</p>

但海禁能开吗?</p>

只怕开了之后,就不是八国联军了……</p>

……</p>

大清·乾隆时期</p>

阁内不知陷入一片沉寂。</p>

乾隆捻着手中玉串一言不发。</p>

世界大势如何他不知道吗?</p>

自圣祖开始,一些皇家子弟就会学习海外藩语,接受西学教育。</p>

西方那物理学早在高层大行其道,还有火器制造之法。</p>

天启至崇祯年间,那购买、研究和制造的红衣大炮可是让先祖吃了不少苦头。</p>

大家什么都懂。</p>

但问题是,这个天下跟以往的盛世不一样。</p>

现在是以少治多。</p>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p>

乾隆嘴里又开始念叨着。</p>

和珅的头再次低了三分。</p>

……</p>

【按照史书记载,隆庆皇帝是个智力平平、笨口拙舌、优柔寡断、经常沉默不语的人。】</p>

【甚至有大臣以为皇帝是一个哑巴,还有人怀疑他患有轻度的精神失常。】</p>

【史书上并没有为隆庆皇帝朱载坖留下多少篇幅,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既没有证据表明他是英明果断的明君贤主,也同样没有证据表明他是一個智力迟钝的精神病患者。】</p>

【据说,朱载坖临朝时从来不发一言,所有的批答和政令发布都交给大学士们,他自己则如同泥塑菩萨一般象征性地高居御座。】</p>

……</p>

大宋·哲宗时期</p>

赵煦看着天幕上的话,摇了摇头。</p>

“就大明那个样子,还真不如什么都不做。”</p>

正德嘉靖其实做的够多了。</p>

尤其是嘉靖。</p>

就他干的那些事,只要稍微拨乱反正一下就能落下一个好名声。</p>

这还多做什么?</p>

“这又何常不是一种无为之治呢。”</p>

……</p>

大明·隆庆时期</p>

朱载坖看着天幕,不作声。</p>

不爱说话有错吗?</p>

我又不会治理朝政你让我说什么?</p>

有会治理朝政的人就让他们去做好了。</p>

……</p>

【“正士习、纠官邪、安民生、足国用”】</p>

【这是隆庆登位诏书里的话。】</p>

【而他的执政风格也是按照这四句话而来。】</p>

【明代对官吏的考察有京察和外察之分。】</p>

【京察就是考察京官的制度。】</p>

【弘治以后,一般六年举行一次,于巳、亥之年进行。】</p>

【外察又称朝觐考察,是考察地方官的制度,一般三年举行一次,于辰、戌、丑、未之年进行。】</p>

【而隆庆朝对官吏的考察次数远远超过了制度的规定。】</p>

【隆庆元年(1567年)考察京官,二年朝觐考察地方官,三年考察京官,四年考察言官,五年朝觐考察地方官。】</p>

【而依明朝旧制,王府官不予考察。但明朝亲王在地方上侵田占土,为非作歹,家仆仗势欺人,鱼肉百姓,横行乡里。】</p>

【于是隆庆规定,王府官除良医、典乐、引礼舍人外,一律参与考察。】</p>

【明朝皇帝里像隆庆这样重视官吏的考察还是很少见的。】</p>

【而由于隆庆严格了考察制度,所以隆庆一朝的吏治比较清明,士风也相对纯正。】</p>

……</p>

大隋。</p>

杨坚装模作样的擦了擦眼角。</p>

“大明终于又出现一个正常的皇帝了。”</p>

独孤伽罗白了他一眼。</p>

“要是没嘉靖给他打底子,他能那么容易考察官吏。”</p>

杨坚放下手无奈道:</p>

“你这话也不能说是错的。”</p>

“但也得看登位者有没有那个心。”</p>

“登位者要是没那心,打底子有什么用?”</p>

“谁家开国之君的底子能有朕打得厚!” “朕一人打得底子就能与文景二帝相比肩了!”</p>

杨坚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气!</p>

“然后呢!出了那么一个王八蛋!”</p>

“先人打得底子再厚也禁不住后人是个混蛋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