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茶水自杯内溅到桌上。</p>
“海刚峰!”</p>
“凭你这段话朕就能诛你九族!”</p>
海瑞从案牍上抬头,理了理衣冠。</p>
从桌后走出,站到皇帝面前,行礼道:</p>
“陛下,从洪武元年到弘治十八年,约是一百四十年的光景都是太平时代。”</p>
“按说土地数量应当增加,可是天下的土地反而减少了一多半。”</p>
“其中湖广、河南、广东减少得最多。”</p>
“这些失去的土地不是拨给了王府贵族,就是被猾民偷偷隐藏了。”</p>
“不是刻意隐瞒,就是被贼寇占据。”</p>
“鱼鳞册与黄册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p>
朱厚熜看了他片刻,挥了挥手让其余人退下。</p>
说了真心话。</p>
“海瑞,你以为这些事朕真的不知晓吗?”</p>
“朕让你完善一条鞭法就是因此。”</p>
“户籍的划分让兼并不得遏制,鱼鳞册更是明目张胆的造假。”</p>
“朕给你透个底。”</p>
“大明朕是一定要治好的!”</p>
“谁都不能拦着朕增寿!”</p>
海瑞一开始都感动了。</p>
直到最后……</p>
不愧是你啊陛下。</p>
“陛下准备何时动手?”</p>
朱厚熜嫌弃的看了他一眼。</p>
“你是真不会说话。”</p>
“……朕打算看完自己的盘点后在动手。”</p>
“查缺补漏,臣懂。”</p>
“……懂就下去吧,朕看你看久了心烦。”</p>
“……臣告退。”</p>
……</p>
【朱元璋是个天才。】</p>
【跟汉武帝一样是个当皇帝的天才。】</p>
【他设计的制度成熟耐久,让所有人都感觉动弹不得,连反抗的余地都没有。】</p>
【他的税收结构虽然很原始,却又由于太原始为工商业的发展保留了一定的空间。】</p>
【这是一个无法进化的政权,与进步和创新无缘】</p>
【却又由于稳定而能够长期存在。】</p>
……</p>
大唐·高祖时期</p>
李渊轻哼一声。</p>
“别人不知道,朕觉得这是一件好事。”</p>
“千秋一统,多少人求都求不来呢。”</p>
李世民第一次觉得自己未来的兵变是对的。</p>
“阿耶,这天下治理不是种地。”</p>
“不是播了种子,除了草、虫,就能收获粮食。”</p>
李渊横了他一眼。</p>
“朕知道!”</p>
“但事在人为!”</p>
“你不做怎么知道这行不通?”</p>
“反正已经有人做了,看就是了。”</p>
“若真能有三四百年的国运,用他又何妨!”</p>
……</p>
【明朝的整个官僚架构保证了行政工作的刚性。】</p>
【这是一架自动运行的机器】</p>
【虽然会年久失修,但指望这台机器很快坏掉,又大错特错。】</p>
【没有人喜欢这个制度,但每个人又什么都做不了。】</p>
【而朱元璋设计的制度之所以稳定,得自他吸取元朝的经验和教训。】</p>
【为了天下不会出现第二个他,他保留了那些利于稳定的因素。】</p>
……</p>
大元。</p>
忽必烈眼前一亮。</p>
这么说……</p>
只要朕照抄这些制度就行了!</p>
不管怎么说,总比九十七的元朝强吧?</p>
至于什么四等人……</p>
元朝都只有九十七年了!</p>
还什么四不四等的!</p>
能收民心而予一人!</p>
就是一等!</p>
……</p>
【而为了避免元朝后期的官僚失控现象,继续加强皇帝的权威。】</p>
【朱元璋也将百官的权力尽可能回收】</p>
【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必须由皇帝来定夺】</p>
【这样一来,中书省就成了眼中钉。】</p>
【如果按正常发展,皇帝会和大臣纠缠很久。】</p>
【但很明显,朱元璋他一直就不是一个喜欢套路的人。】</p>
【公元1380年,洪武四大案,揭幕了。】</p>
(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