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国号大明建元洪武!(2 / 2)

【但他确实很得人心】</p>

【当时,城中老鼠卖到上百文,皮靴马鞍等都被煮食充饥。】</p>

【张士诚实在不忍心城中百姓跟着自己走向死路,他流着泪要求百姓们自行散去。】</p>

【但百姓只愿与他固守平江城,同生共死。】</p>

【城破之时,张士诚吩咐兵士点火烧了王府,但没有烧毁城中任何一户百姓的房屋。】</p>

【而在很长时间里,每逢张士诚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晚上】</p>

【苏州的老百姓就烧九四香(张士诚原名九四)点地灯来纪念他】</p>

……</p>

大汉·文帝时期</p>

“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人是极其包容的。”</p>

刘恒疲惫的捏捏眉间。</p>

“稍微能给他们带来一点恩惠,他们就会还你更加绵长久远的回馈。”</p>

刘启深以为然。</p>

就刘彻干的那些糟心事,百姓要是不念阿父旧德早“宁有种乎”了!</p>

哪里还四百年大汉呢。</p>

“希望朱元璋能懂得此理吧。”</p>

刘恒眼中透出一丝光芒。</p>

自民间而起,定是懂百姓疾苦的。</p>

也许他能奠基出另一个文景之治!</p>

上一个大治都是开元之时了。</p>

……</p>

大清·乾隆时期</p>

“江浙富庶之地,方圆两千余里,甲士数十万。”</p>

乾隆敲着扇子慢条斯理道:</p>

“口袋里有钱粮、手里有刀枪、后面有骁勇之士。”</p>

“乱世生存的三件法宝,张士诚一样都不少。”</p>

“如果他能礼贤下士、爱民如子、严明礼法。”</p>

“江南虽小,也能稳稳当当地当个土皇帝。”</p>

和珅装作一副感叹的模样附和着。</p>

“这一把好牌,却不能赢得一场好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p>

乾隆轻哼一声,哗啦一声打开扇子。</p>

“明太祖与陈友谅连年交兵,他们是蚌鹬,张士诚就是渔人,这难道还不足以制胜?”</p>

“只怪他优柔寡断。”</p>

“沉溺越姬风韵、吴娃柔美。”</p>

“将自己那副重担挑盐的身子骨泡进后宫的温柔富贵乡,酥软了自己本应勃发的精神。”</p>

“究竟是草莽之辈,难登大堂。”</p>

……</p>

【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主要割据势力。】</p>

【朱元璋控制了中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p>

【此时的元政权也面临着分崩离析。】</p>

【他将目标锁定元大都。】</p>

……</p>

天幕上。</p>

天下四方之地响彻着一道洪亮的声音。</p>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p>

“立纲陈纪,救济斯民!”</p>

……</p>

【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二十五万,北进中原。】</p>

……</p>

徐达大军北进山东。</p>

转眼,</p>

一名儒生低头俯首。</p>

……</p>

【十月二十四日,徐达大军抵达淮安,元朝守将王宣、王信投降。】</p>

【十二月初五,陷东平,孔子五十六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率曲阜县尹、邹县主簿投降。】</p>

{不愧是你啊。}</p>

{其实我蛮好奇的,你们说他跟法国比谁跪的最快?}</p>

{肯定不是法国,法国还知道抵抗呢。}</p>

{例行乳法。}</p>

{法国:没人,能比我,更懂投降!}</p>

……</p>

大宋·真宗时期</p>

“跪的真快啊。”</p>

赵恒慢慢的喝着粥。</p>

“要是辽国也能这样就好了。”</p>

“朕是真不想打仗啊。”</p>

刘娥一手撑腮,一手用调羹转着米粥。</p>

“还是打吧。”</p>

“陛下你是大宋改制的唯一希望了。”</p>

“你不想亲自收复燕云十六州吗?”</p>

赵恒看着碗里的粥。</p>

怎么不想呢?</p>

朱元璋从淮右起兵都快打到燕云了。</p>

大宋呢……</p>

“得练兵了……”</p>

打可以,但不能用现如今的军队。</p>

要重立新军。</p>

……</p>

【十二月初七,攻克济南,整个山东进入朱元璋版图。】</p>

……</p>

天幕上。</p>

应天府</p>

天空像是被风雪洗过般洁净湛蓝。</p>

城内沉浸于喜庆祥和的新年气氛。</p>

天坛。</p>

一座金椅在天坛前面,面朝东南。</p>

穿戴皇帝冕服的朱元璋坐在金椅上,</p>

文武百官则跪倒在地,面色恭敬。</p>

朱元璋目不斜视,平展双袖,朗声道:</p>

“朕本淮右庶民。”</p>

“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p>

“凡天下诸郡蛮夷,各处寇攘。”</p>

“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p>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p>

“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p>

“勉循众请。”</p>

“于吴二年正月四日告祭天地于钟山之阳。”</p>

“即皇帝位于南郊。”</p>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p>

“建元洪武!”</p>

……</p>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p>

【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p>

【国号大明,年号洪武。】</p>

……</p>

(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