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倘若得势,岂可轻易去之?”</p>
“一旦去之,必成仇敌,他日悔之晚矣!”</p>
……</p>
【公元1074年四月,王安石上章辞相,宋神宗接受了其辞呈,把他任命为知江宁府。】</p>
【宋神宗又根据王安石临走前的提议,一边将郑侠治罪,一边让韩绛再次出任宰相,吕惠卿由翰林学士升任参知政事。】</p>
【新法继续执行。】</p>
【然而吕惠卿权势欲太强,新党内部的权势之争以他为轴心,发生了吕惠卿与曾布之争、与王安石之争、与韩绛之争。】</p>
【又为了升任宰相,生怕王安石复相,设法陷害王安石。吕惠卿制造郑侠之狱与李士宁之狱,败坏王安石声誉。将其弟弟王安国贬出京师。】</p>
【公元1075年二月,宋神宗重新任命王安石为宰相。】</p>
【只用七天时间就从江宁赶回京师的王安石,此时想的已经不是变法了,他只想弄死吕惠卿。】</p>
……</p>
{新党、旧党,新党里又划分党派……}</p>
{宋朝再次从新法改革回到纷乱党争的漩涡里。}</p>
{该说不说,王安石与司马光在政见上是不可调和的死对头,常在朝堂上针锋相对,互相辩驳,但两人的友谊尚未破裂。}</p>
{对于王安石的选人用人,司马光一直抱有很大的怀疑。}</p>
{然而就事实而言,在人性判断这方面,也是司马光赢了。}</p>
{荆公不愧拗相公之名,凡是反对他的通通打倒,凡是支持他的通通提拔,他是真不懂人心啊。}</p>
{王安石变法,理论上是正确的可操作的。至少前期王在地方自己用实际行动验证过,有结果。}</p>
{但是到中期,王为了尽快出结果证明这个方法正确,错误用人根本就没有培养出坚定自己理念的一批人才。后期完全变成了党争,已经脱离变法了。}</p>
{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真正的原因,真的很难说。各种不利因素都有}</p>
{所以大家视野开阔一点,别局限于高中的知识啊(狗头)}</p>
……</p>
【王安石的再次拜相使得变法派内部关系趋于恶化。】</p>
【先是王安石与韩绛意见不合,韩绛罢相。】</p>
【再是王安石与吕惠卿互相争斗,吕惠卿罢政出知陈州。】</p>
【王雱、吕嘉问等人继续打击报复吕惠卿,由此,宋神宗开始对王安石感到不满。】</p>
……</p>
大宋·神宗时期</p>
背负双手的赵顼突然想起王安石曾写过的一首诗:</p>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p>
“乘闲弄笔戏春色,脱略不省旁人讥。”</p>
诗为心声,文若其人。</p>
脱略不省旁人讥,多么传神的写照!</p>
变法以来的一切风波,几乎都是源于这脱略不省的执拗之心。</p>
欧阳修、韩琦、范镇他们是因循保守,但也是持重怕乱而已。</p>
而苏辙、孙觉、刘攽、刘恕和一批谏官御史,又何尝只是反对变法?</p>
何尝不是不满他的自以为是!</p>
容不得一個司马光,容不得一个苏子瞻。</p>
脑海中又浮现出那张一板一眼的面孔。</p>
“陛下,变法之事如同煮羹,若随心所欲或加一把火,或下一勺水的乱折腾。”</p>
“这羹什么时候才能煮熟啊!”</p>
朕谦恭求教,言听计从,敬他若师长,奉他为执政!</p>
而他,却喻朕为煮羹时加一把火,下一勺水的愚妇!</p>
王安石,你是骑在朕脖子上的一尊天神吗?!</p>
当真以为变法没了你就不行吗!</p>
哼!</p>
……</p>
【公元1076年,天上出现彗星,反对派再次以“天变”攻击新法。】</p>
【同年六月,其子王雱死,王安石受到多方面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再请辞相。】</p>
【十月,王安石再次罢相,出判江宁府。】</p>
【至此,王安石再也没有回到汴京。】</p>
【公元1084年四月初六,病逝于江宁钟山,谥号文。】</p>
……</p>
{一个理想主义者践行着他的理想,也许他路途坎坷,也许被污名掩埋。但总有人会看见那理想的光辉,无论是千年,还是几十载,一贯如此!}</p>
{政策出发点是好的,目的也达到了,就是中间这累累白骨……难言啊。}</p>
{当初列宁说他的是千年来最伟大改革家,那时我还不懂。现在有点明白几分。他也许思考不周,也许执行不足,但他心性坚定!}</p>
{范仲淹、王安石,难怪会说“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则不足以矫枉!”这句话!}</p>
{你这个……这句话其实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鸭。}</p>
……</p>
大秦。</p>
“矫枉须过正,不过正则不足以矫枉……”</p>
“说的……妙啊……”</p>
嬴政眯着双眼,嘴里品着这句话。</p>
想着商君变法,想着自己统一六国后的法令。</p>
扶上案桌的手不由自主的用力。</p>
“矫枉……必须过正!”</p>
“垂累之责,矫枉直之!”</p>
“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p>
殿内众人被这一言惊在原地。</p>
刘邦心里咯噔一声。</p>
这人有雄心他是毫不怀疑。</p>
但偏偏他雄心太大了!</p>
矫枉过正有没有道理?</p>
当然有!每次朝代落幕再开新朝何尝不是矫枉过正?</p>
但不破不立、破而后立、乱而治世,三条路是不一样的!</p>
“在陛下心中,究竟是秦朝重要?还是秦民重要?”</p>
其余四人皆侧目而视。</p>
嬴政没有动作,只是将目光缓缓放到刘邦身上。</p>
无声的压力逐渐布满章台宫。</p>
而刘邦这一次则决定。</p>
御前视龙!</p>
……</p>
(本章完)</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