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个案件具有铲除异己的政治本性不难证明。}</p>
{房遗爱谋反案,既是长孙无忌打击异己的手段,同时符合李治的利益,顺带捎的处理了当时宗室最能威胁李治的两个人李元景和李恪。}</p>
{最终的处理结果明显是长孙无忌赢大点,李治赢小点,双赢。}</p>
{吴王是纯被李世民坑了,立太子你就好好立,非测试一波长孙无忌对吴王怎么看。人家是李治舅舅,不看好李治难道看好吴王啊!好了,背了个要命的争位之锅!}</p>
{执失思力和李道宗可惜了,这两个人在贞观一朝不知道打了多少胜仗,结果就这么没了。}</p>
{唐朝娶公主简直是催命符,一不小心就卷进皇位争夺战被牵连。}</p>
{高阳公主跟辩机私通把李世民气半死是只字不提啊。}</p>
{高阳公主私通辩机这件事其实很大可能是后人杜撰的,记载此事的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p>
{《旧唐书》及唐朝编成的史料中并未提及此事。}</p>
{并且,永徽年间辩机还在翻译经书呢。}</p>
……</p>
大唐。</p>
望云亭。</p>
李世民坐在石墩上皱着眉头。</p>
其余几人也都一言不发。</p>
亭子内一片寂静。</p>
短短几年,事情错综复杂。</p>
李世民深深的吸口气。</p>
首先,立太子当然是朝廷的大事,但是这个太子的确立却是从稳固皇后地位的目的出发的。</p>
柳奭的谋划先得到了皇后同意,但是皇后却在稚奴那里碰了钉子。</p>
李世民瞥了一眼百无聊赖的小李治。</p>
如果皇后直接说服了皇帝同意立李忠为太子,朝廷的众多大臣们就没有必要再费口舌。</p>
“固请”,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先行前来说服的人都遭到了拒绝。</p>
所以才有大臣们陆续出场。</p>
正因为皇帝坚持拒绝,所以才有大臣们固请。</p>
这么多人来说服一个人,稚奴要面对这么多人的喋喋不休,还要维持朝廷的大局。</p>
最后只好妥协,听从安排了事。</p>
不管稚奴与大臣们怎么想,这件事都透露了一个问题。</p>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永徽执政朋党,远比皇帝更有权威,更能为所欲为。</p>
而恪儿……</p>
李世民拧着眉头。</p>
他也不敢确定这里有没有李治的手笔。</p>
这种模糊两可的感觉最奇妙。</p>
你可以说他是无能为力,也可以说他是借刀杀人。</p>
李世民很想相信是前者,但是他了解自己。</p>
自己一定会给下一任皇帝留下真正保命、保证权力的东西。</p>
军权。</p>
军权在手的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p>
有拒绝一切的底气。</p>
但他为什么又同意大臣们立太子呢?</p>
灵光一闪!</p>
李世民猛的盯着有些瑟抖的小李治。</p>
钓鱼!</p>
……</p>
【公元653年五月,李治颁布《五经正义》做为科举考试里经典解释的唯一标准。】</p>
【十月,睦州女子陈硕真自称“文佳皇帝”以宗教神话号召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p>
【十一月,起事失败,陈硕真被俘斩首。】</p>
【公元654年三月,武则天进位昭仪。】</p>
……</p>
这两章写的很难受,因为史料里没用的东西和假东西太多。</p>
本来寻思直接按照功绩分栏那么写算了。</p>
但写了半章就弃了,太干巴了。</p>
又按照年表写了半章,也弃了。</p>
太磨叽了。</p>
写完李世民我感觉自己的大脑枯竭了。</p>
一点灵感都没得啊!</p>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