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热爱华夏传统文化,大半生精力都投注在古建筑与古城市保护上,但他也很清楚,对这样老匠人的话,只能听信一半,不能全信。
毕竟工匠在古代处于社会底层,没什么接受教育的机会,绝大多数字都不识一个。对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他们通常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解释,这种解释,少不了怪力乱神。
所以,在工匠中间,迷信与禁忌非常多,甚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著名的鲁班经,其中相当大的篇幅就在讲述相关的内容。
但是他们说的完全就是假的吗?
那也不会。
他们试图解释的很多东西,其实就是他们遇到的、或者体会到的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者体验都是真实存在的。
譬如这位大师说的守天地,用心理学术语解释就是心流,指人们在专注地进行某行为时表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会带来高度的兴奋与充实感,通常在此状态时,不愿意被打扰,也抗拒中断。
在这种状态中,人的注意力会极度集中,感官放大,对于所从事行为的相关细节体会得格外清晰。
譬如进入这种状态打游戏,可以更清楚地看清小地图的一切细节,了解敌我双方的动态,分析当前以及接下来的形式,操作时也会更准确敏锐。
那种感觉,就有点像通了灵,好像在这段时间里,有另一种超出平常的力量作用在了他的身上一样。
其实正经说起来的话,这一点也不奇怪。
这本来就是这个人应当拥有的实力,只是进入心流状态时,大脑皮层更加活跃,把那部分力量激发出来了而已。
艺术创作工作,是最容易激发心流的典型环境之一,在这种工作中,它又会有不同的表现。
这位大师说的守天地,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创作的本质,是与世界的交流,也是与自己内心的交流。
所谓的得道有高下,也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与了解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这势必会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所以到现在为止,李三司对许问的作品抱持的还是一个保留的态度。
他所掌握的技术很了不起,能在创作中进入心流状态也很了不起,但这之上呢?他会不会给他带来更令人意外的惊喜?
不过这时候他也有点遗憾。创作是一个需要不断打磨的过程,三天时间实在太短,有更长的时间就好了。
此时在屋内,许问坐在一个小马扎上,已经开始了工作。
前两天,各部件的雕刻工作已经接近完成,只留下一些收尾工作。这时候,他把最后那点做完,又一样样把各木制配件拿起来,每一样加了两三刀。
此时,屏风外面的三名老者同时站了起来,不可思议地轻呼了一声。
然后,他们相互对视,压低了声音问道:“这是……又进境了?”
“三天三境,这也太……太快了点!”
许问一边加刀,一边把各零件按顺序摆好。于是,这件作品的整体也初见雏形。
“这究竟是什么?”有人还在问。
“这……不会吧?”有人看出来了,却还是不敢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