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40 ??吾虽怂,然吾最懂抗金之法!(求订阅,求月票)(1 / 2)

大宋有种 大罗罗 1698 字 10个月前

赵佶几乎被长子的话给逗乐了,大宋的官家能不猜忌武人和宗王?这个长子之前仿佛变聪明了,现在看起来还是个傻的。看来把大位传给老三还是对的,要不然大宋非给老大折腾没了!

“大哥儿,”赵佶笑吟吟的看着长子赵桓,“既然你相信三哥儿的器量,何不自领兵去助他抗金?何必让五哥儿为难?”

赵桓苦笑道:“父皇,孩儿虽然最懂抗金之法,但是却没有抗金之胆啊!三哥儿为人虽然莽撞了一些,但是他胆略和武勇,却是远胜于除太祖皇帝之外的本朝任何一位先帝。领率土之臣抗金保国之事,非他莫属。”

赵佶还是不信儿子的话,看着赵桓道:“依你之言,三哥儿的胆略、武勇都超过太宗皇帝了,那金贼又算得了什么?还用得着咱们相帮吗?”

赵桓摇头道:“父皇您有所不知,这金贼之国的人口虽不及我朝十分之一,财入更只有我朝数十分之一,但是其军户国族却多达15万户上下!

以一户出一正兵计,金人的国族正兵就在15万左右。如果再加上阿里喜辅兵、汉儿仆从军、属国番部兵,这金国拥有的可战之兵当在50万上下!这可都是实数,没有阙额虚头的。而我朝的精实之兵又有多少?我朝是没有军户国族之说的,兵丁全靠招募,养兵都靠军饷......以国家如今的财力,又能挤出多少钱粮来养兵和用兵?又能养出多少精兵?这精实之兵的数量,恐怕很难超过50万吧?

我朝之兵不如金贼强悍,也没有金贼那么多的骑兵,将帅也不似金贼将帅久经战阵,数量再落了下风......这抗金之业着实艰难啊!若无我等兄弟相助,只靠三哥儿一人,莫说北复燕云了,就连招募训练50万可战的精实之兵的花销,他都没地方去筹集。

以金贼南下之前朝廷的财力,能养多少精实之兵?即便下面的人不吃空额,能有25万之数吗?”

原来他是真懂啊!

现在的赵楷虽然在开封府风风光光的当了官家,有了富丽堂皇的宫殿,有了堆满财货的封椿库,还有了自己的专属“校花团”。但他同时也背下了大宋朝的历史包袱,不可能大刀阔斧的改革军制搞府兵制了。

大宋朝廷的文武百官肯定是坚决反对搞府兵制的......他们这帮士大夫地主本来好好的统治乡村,和皇权共天下。当然不愿意再来一群持刀的士大夫来分一杯羹了!

而迁居到开封府的禁军官兵对分配土地的事儿也没多大兴趣,拿乡下的土地哪儿有拿开封府的房产香啊!如果只在开封府周遭给他们分些土地,他们倒是乐意的。可问题是,开封府周围才多少土地?能分出多少户府兵?

而没了府兵制这个“低成本快速暴兵”的路子,赵楷就只能拿钱粮去募兵了,而他又有多少钱粮可以支配呢?

如果赵楷想打造一支50万人的庞大新军,光是招刺物例(安家费)就不会少于5000万贯......如果再加上装备和训练的开销,一个亿没准都能花出去。然后每年还得付出巨额的维持费用,真打起来还得用大额的赏赐去激励军心,还得拿出海量的钱粮砸在后勤这个无敌洞里面。

这林林总总的开销加在一起,一支50万人的精实能战的新军所要花费的钱粮,远远不是大宋朝廷在宣和七年前的财政状况可以负担的......

赵佶被赵桓这么一说,也觉得事情有点严重,于是就问在场的高太尉,“高俅,你是三衙管军之首,你和朕说实话,以朝廷如今的财力,能养多少精锐敢战之兵?”

“这个......”高太尉哪儿回答得了?你要问他蹴鞠的问题,他能滔滔不绝吹上几个时辰。兵事?他懂个屁!

“父皇,”赵桓知道高俅答不出来,于是就笑着插话道,“依着本朝的军制,真正的精兵不是靠三衙管军管出来的,也不是靠两府相公治理出来的......而是靠能带兵打仗的官家亲历亲为才能带出来!三哥儿总算是个能带兵的官家,所以只要咱们可以帮着他从东南多筹点钱粮,再组织一些偏师走海路北上去牵扯金贼的兵力,他总能守住中原的,也许还能慢慢的把河北、河东,甚至燕云失地也收回来。”

“等等,”赵佶眉头皱了又皱,“大郎,你说咱们还要帮他从东南筹集钱粮?这事儿不该由朝廷的官员负责吗?”

赵桓笑道:“官员哪儿能和父子兄弟相比?况且......儿臣觉得这开封府终究是难逃被围的。他手头才多少可战之兵?用得再好,也抵挡不住十数万金贼,况且金贼还有增兵的可能。

而一旦开封府被金贼包围,东南财赋之地就得由太上行宫来管了。到时候父皇可以让年长堪用的皇子们分镇各州,以督促地方官员为朝廷多多筹钱筹粮。因为等到开封府解围之时,三哥儿会需要很多钱粮的!”

“需要很多钱粮?”赵佶不明白,“围都解了,还有那么多钱粮干什么?”

赵桓伸出两根手指,笑道:“一是筹功;二是留住勤王之兵中的精锐......如果没有钱粮,那么勤王之兵就散了。下回金贼再来,三哥儿就只能弃城而走了。咱们不能让他弃城啊,他得在开封府顶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