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己的一厢愿完全抛却,赵当世看清了李自成的真正用意。最大的可能,李自成想利用罗汝才当敲门砖,扣动楚北的大门。试想,罗汝才败了,自己最先萌生的念头便是李自成变相的让功。这样一来,李自成算是卖给自己一个人,携攻破南阳府的诸多好处还能顺手缓和与赵营的关系,继续保持闯军在南方的和平局面。这是事实,从事实倒推原因,人之常。可若反过来想,假设赵营败了,那会发生何种况?赵营既败,防线顿失,罗汝才肯定会趁势进攻楚北,闯军怎么又可能按兵不动,放任门户洞开的膏腴之地不管不顾,是以十有**亦会拥兵继进——赵营未败,染指楚北不如回去经营河南。赵营一败,再保守退保豫中,将肥沃富饶的楚北拱手让人,那就是目光短浅之举了。
也就是说,无论哪方获胜,李自成都能坐收渔翁之利。瓦店镇逵营这一场血战,归结到底,参战两方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李自成当枪使了。
见李自成的第一面时,赵当世就感到此人不可貌相,往后多次合作,更觉其人在军事上确有过人之处,哪曾想多年不见,及至当下,李自成谋略策划之缜密已渐渐炉火纯青,即使有出众的谋士辅佐,必然也与其人多方面的成长密不可分。他赵当世能经历磨练不断进步,起起伏伏更甚于他的李自成又何尝没有卧薪尝胆,益精进?
争天下,绝非一蹴而就的事,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是胜者。
南阳府城顺利光复,接下来倒有一个实际存在的问题,便是失去了猛如虎节制的刘光祚、闵一麒、郎启贵与周晋等部官兵何去何从的问题。
以猛如虎为核心的督门旧将团体直到猛如虎死了都尚未得到朝廷的正式安排。现在猛如虎死了,大军分崩离析,朝廷很有可能借此机会将众人的残部直接解散或遣返。对刘光祚、闵一麒、郎启贵等人而言,有兵才有他们发挥的机会,没了兵,正值当打之年的他们前途堪忧。
刘光祚当初以待罪之被起用,要是军队解散,他只能卸甲归田。所以他最早向赵当世表达了归附的意思。政治嗅觉一向敏锐的周晋随后也通过刘光祚表示愿意受赵当世节制,否则他只能回穷山恶水永无出头之的辰州去当他的土霸王,抑或是打点好关系,投奔督师丁启睿。可比起替他说过话更并肩作战过的赵当世,丁启睿显然不是好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赵营的基业在湖广,他是湖广人,天生亲切。
督门旧将都是一伙儿的,刘、周既然选择了赵营,实力更弱的闵一麒、郎启贵也就跟着投靠了赵营。
现在还剩下周遇吉。
如果刘元斌在年前被逮捕,那么他所监包括周遇吉在内,张琮、马文豸、刁明忠等勇卫营将领肯定要归到另一个监军太监卢九德麾下。问题就在于这些将领好不容易没了上官约束,天高任鸟飞,自不会愿意再受他人驱使。即便卢九德仗着朝廷天威强行节制他们,但天高皇帝远,他们也未必乖乖听话,再不济阳奉违也是可以预见的。
换句话说,现在摆在周遇吉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对朝廷百依百顺,做好刘元斌被捕后投奔卢九德的准备;一条则另起炉灶,再寻出路。
周遇吉实则不是骄横自雄的人,可他在勇卫营中浸多年,对所谓监军太监的底细再了解不过。他觉得,无论卢九德还是刘元斌,阉人领军,都只是背靠朝廷瞎指挥罢了。指望接受他们的领导剿灭群寇,可谓痴人说梦。
所以两条路,他选择了后者。再寻出路,出路显而易见,唯赵营耳。
赵营强毋庸置疑,而赵当世更让他看到了大规模歼灭贼寇的能力与气魄。他心里透亮,若无赵当世精心布策,指挥若定,哪怕来的不是闯军而是“曹cao)”罗汝才,仅凭自己这些临时凑在一起、人心惶惶的杂牌军,也是敌不过的。
他崇敬强者,对胜利有着天生的渴望,显然赵营是他最好的选择。
【】喜欢就分享